2 压库:悬在头顶的“库存剑”
2017年春节刚过,区域经理带着两个助手找上门,手里拿着厚厚的任务单:“二季度任务25台,完成了给额外3个点返利,完不成就取消授权资格。”我盯着单子上的数字,头皮发麻——一季度我们只卖了18台,这意味着每月至少要多卖2台。
“实在完不成,能不能降点?”我递烟的手都在抖。区域经理弹了弹烟灰:“李总,这不是我能定的。厂家要冲半年销量,全国经销商都一样。你要是觉得难,有的是人想接这个授权。”他临走前丢下一句话:“提车量够了,返利少不了你的;提不够,之前的返利也得扣。”
我知道这是威胁。加盟时我交了20万保证金,一旦被取消授权,这笔钱就打了水漂。没办法,我只能找银行续贷80万,又从民间借贷了20万,年利率15%。提车那天,12台新车堵在展厅门口,每台车上都贴着“已售”的假标签——这是行业潜规则,显得店里生意火爆。
库存像块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每台库存车每天都在产生成本:资金利息、场地租金、车辆折旧。有次我算了笔账,一台车压三个月,光利息就亏2000块。为了冲量,我开始降价促销,混动车型直降1.2万,比4S店还便宜3000。有老客户找到我,骂我“砸市场”,我只能赔笑脸:“实在没办法,要吃饭啊。”
但降价也没用。2017年上半年,周边新开了三家汽贸店,有两家专做低价走量,把同款车型的价格压到了进价线。更要命的是,厂家突然宣布官降8000,老客户纷纷找上门要补差价,有个客户甚至堵在门口拉横幅,说我“欺诈消费者”。我花了5000块请客道歉,才把事情平息。
季度末盘点,只卖了21台,差4台没完成任务。我找到区域经理求情,他说可以“通融”,但要再提5台新款。“这5台算二季度任务,下个月给你算返利。”我明知是坑,却不得不跳——那5台新款后来成了“库存钉子户”,直到2018年才以低于进价1万的价格处理掉。
这次压库让我彻底陷入资金困境。民间借贷的利息越滚越高,银行催贷的电话天天打。我把家里的理财产品全赎了,还让老婆找她娘家借了15万,才勉强保住现金流。有天深夜,我在办公室翻账本,发现近半年新车销售其实一直在亏损,全靠售后保养撑着。会计叹着气说:“李总,这就是‘价格倒挂’,高价提车低价卖,怎么可能赚钱?”
我这才明白,厂家所谓的“返利”就是个诱饵。那些模糊的考核条款,比如“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全是厂家说了算,想扣多少就扣多少。有次我申请季度返利,厂家说“客户投诉率超标”,扣了40%;下次又说“宣传力度不够”,再扣30%。到最后,说好的15个点返利,实际能拿到5个点就算不错。
2017年冬天,我第一次动了退网的念头。隔壁的奇瑞4S店老板因为连续三个月没完成任务,被厂家取消授权,20万保证金只退了3万,最后抱着灭火器坐在展厅里哭。我看着他的样子,心里发寒——那会不会就是我的未来?
3 转型:新能源的“甜蜜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