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入局:被“蓝海”蒙蔽的双眼

2020年深秋,北方的雨带着刺骨的凉,砸在“远大汽车城”褪色的招牌上。我站在空旷的展厅里,看着最后一名员工抱着纸箱消失在拐角,烟蒂烫得手指发麻——这是我汽车销售创业的第五年,也是最后一年。

五年前的这天,我还是某合资品牌4S店的销售总监,拿着28万的年薪,手底下管着12人的团队。那天厂家区域经理请客,酒过三巡,他拍着我的肩膀说:“老李,你手里握着三百多个老客户,出去单干就是捡钱。现在新能源风口正劲,咱们品牌刚出的混动车型,给经销商的返利能到15个点。”

这话像颗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彼时汽车市场正热,身边三个同行相继离职创业,朋友圈里天天晒提车合影,配文不是“本月销冠”就是“又开新店”。我托人算了笔账:租300平展厅每月3万,首批提车10台需垫资80万,加上装修和人员工资,启动资金差不多要150万。我把唯一的房产抵押给银行,又找亲戚借了40万,凑够了这笔“敲门砖”。

加盟签约那天,厂家招商经理笑得格外热情,指着商务政策手册上的“返利”条款说:“只要完成季度任务,除了固定5%返利,还有季度奖、年度奖,算下来比打工强十倍。”我没注意到手册角落里“最终解释权归厂家所有”的小字,更没多想“季度任务”背后藏着的陷阱。

2016年3月18日,“顺达汽贸”开业,红绸剪断的瞬间,我以为自己踩准了风口。那天来了8个意向客户,其中5个围着混动车型问东问西,有个做建材生意的老板当场交了2万定金,说“就要这款,下周提车”。我晚上请员工吃饭,喝到微醺时在心里盘算:照这势头,半年就能回本。

但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耳光。提车时厂家突然说,首批提车必须搭配3台滞销的燃油老款,否则不发车。“这是行规,”区域经理在电话里语气强硬,“要么全提,要么定金不退。”我看着账户里仅剩的12万流动资金,咬着牙签了增补协议——那3台老款后来在展厅放了整整八个月,直到生锈才折价处理。

首月业绩出来,卖了7台车,利润却只有1.2万。会计拿着报表找我:“李总,混动车型实际成交价比厂家指导价低了3个点,加上购置税补贴,根本没赚头。”我这才发现,所谓的“15个点返利”包含了各种附加条件:季度任务完成率100%、客户满意度98%以上、售后回厂率不低于60%,任何一项不达标都要扣钱。

更棘手的是获客。开业前我以为靠老客户转介绍就够了,没想到老东家很快发了通知,禁止员工私联客户,还把我的微信拉黑了。我试着投抖音推广,3000块钱只换来8个咨询电话,有7个是卖保险的。隔壁的新能源直营店天天搞直播,主播拿着话筒喊“首付1万提车”,把客户全吸走了。

第一个月发工资那天,有个销售顾问提出辞职,理由很直接:“底薪2500,提成要压三个月,不如去4S店赚得多。”我咬咬牙把自己的信用卡刷爆,给所有人涨了500底薪,才算稳住团队。深夜关店后,我坐在展厅的样车里,看着手机银行里仅剩的3.8万余额,第一次尝到了创业的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