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2018年开春,新能源汽车突然火了。路上的绿牌车越来越多,政策补贴也给力,每卖一台新能源车能拿8000到2万的补贴。有个做二手车的朋友劝我:“老李,燃油车不行了,赶紧转新能源。我上周卖了台国产新能源车,净赚5000。”

我动心了。当时传统燃油车市场已经饱和,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新能源确实是条出路。我考察了三个新势力品牌,最终选了一家背靠传统车企的品牌——“星辰汽车”。招商经理说他们有央企背景,续航能到400公里,还能提供免费充电桩安装,返利更是高达20个点。

加盟新能源要重新装修展厅,又是20万砸了进去。我把仅剩的燃油车库存低价清掉,凑了100万首批提车款,提了15台新能源车。开业那天,厂家派了区域总监过来剪彩,媒体也来了不少,报道里写着“传统汽贸转型标杆”,我心里又燃起了希望。

头两个月确实不错。新能源车吸引了不少年轻客户,尤其是网约车司机,一次就订了3台。补贴下来后,我拿到了12万,这是创业以来第一次见到正儿八经的利润。我给员工涨了提成,还租了个更大的售后车间,想着把售后也做起来。

但问题很快暴露。有个客户提车一周后找回来,说续航根本达不到400公里,冬天开空调只能跑250公里。我联系厂家,他们说“实际续航受温度影响,属于正常现象”。客户不接受,闹到市场监管局,最后我赔了3000块充电卡才了事。

更严重的是质量问题。有台新能源车刚卖出去半个月,电池就出了故障,半路抛锚。客户要求退车,厂家却只同意维修。“电池保修8年,但退车不符合政策。”客服的话冷冰冰的。我夹在中间两头受气,最后自己贴了2万,帮客户换了辆新车——那可是我一个月的利润。

2019年政策变了,新能源补贴大幅退坡,每台车的补贴少了近1万。厂家非但没降提车价,反而要求涨价5%,理由是“原材料成本上涨”。我没办法,只能跟着涨价,结果销量直接腰斩,从每月10台跌到3台。展厅里的新能源车越堆越多,最长的一台放了5个月,轮胎都瘪了。

我去找厂家要说法,却发现当初的招商经理早就离职了,新的区域经理对我爱答不理。“要么按新价格提车,要么解约。”他甩出解约协议,上面写着“乙方单方面解约,保证金不退”。我这才知道,所谓的“央企背景”根本是噱头,这家公司只是传统车企的参股企业,根本没有核心技术,车子都是代工厂生产的。

更要命的是售后。新能源车的维修比燃油车复杂,必须用厂家的原厂配件,但厂家的配件供应总是不及时。有台故障车放在车间里等配件,等了一个月还没到,客户天天来闹,说要去法院起诉。我托人从外地找了副副厂配件,结果越修越坏,最后只能赔给客户一台新车——那笔损失让我彻底元气大伤。

2019年秋天,星辰汽车传出资金链断裂的消息。有同行说老板卷款跑路了,工厂都停工了。我赶紧去厂家总部,发现早已人去楼空,只剩下几个保安守着。展厅里的12台库存车瞬间变成废铁,因为没有厂家授权,根本没法上牌销售。我站在空荡荡的厂区门口,感觉天塌了——那可是我压进去的全部家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