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也会在假期偷偷去陈屿的城市。她会站在陈屿设计的建筑工地外,看着钢筋水泥一点点搭起高楼,想象着未来这里会有多少人安家;会在陈屿加班时,带着热咖啡去他的办公室,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书,直到他忙完工作,牵着她的手走在深夜的街道上,路灯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有一次苏晓生病,发着高烧躺在床上,视频里陈屿急得眼眶发红,第二天一早就买了最早的机票赶回来。他坐在床边,给苏晓物理降温,喂她吃药,声音里满是心疼:“以后不许再一个人硬扛,我会担心。”
苏晓靠在他怀里,听着他的心跳声,忽然觉得,异地的距离好像也没那么可怕,只要心里装着彼此,再远的路都能走到一起。
第四章:归期的约定
陈屿接到家乡建筑设计院的邀请时,第一时间给苏晓打了电话。
“晓晓,”他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我们可以回家了,我能在我们的城市做设计,你也不用再等我跨越好几个省。”
苏晓拿着手机,眼泪突然掉了下来。这些年的异地时光,那些深夜的视频通话,那些突然的惊喜见面,都在这一刻有了归宿。
陈屿回来那天,苏晓去了高铁站。她站在出口处,手里拿着那把黑色雨伞,伞柄上还系着颗柠檬味的硬糖。远远地,她看见陈屿提着行李箱走过来,穿着她送的浅灰色连帽衫,比以前成熟了些,眼神却还是一样干净。
陈屿看见她,加快了脚步,走到她面前,把她紧紧抱在怀里:“晓晓,我回来了,再也不分开了。”
后来他们真的在陈屿设计的城市里散步。春天去小广场看樱花,夏天在图书馆门口的树荫下吃冰淇淋,秋天踩着落叶走在校园的小路上,冬天一起在窗边看雪,手里捧着热奶茶。
陈屿的办公桌上,放着苏晓送的柠檬味硬糖,还有一张两人的合照,照片里苏晓抱着图纸,陈屿牵着她的手,背景是他们一起设计的小广场,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苏晓有时会翻出当年陈屿送她的毕业图纸,图纸上的字迹已经有些褪色,可上面的心事,却像酒一样,越陈越香。她知道,他们的感情,就像陈屿设计的建筑,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精心打磨,最终变成了温暖又坚固的模样,能抵御岁月的风雨,也能装下所有的温柔与时光。
第五章:烟火里的温度
陈屿入职家乡设计院的第三个月,他们搬进了租来的小公寓。房子在老城区的六层,没有电梯,楼道里总飘着邻居家饭菜的香味,阳台朝南,晒被子时能接住一整天的阳光。苏晓第一次站在空荡的客厅里,抱着刚买的浅灰色沙发靠垫,忽然觉得“家”这个词有了具体的形状——是陈屿蹲在地上组装书架时认真的侧脸,是两人一起贴墙纸时蹭在鼻尖的米白色粉末,是夜晚躺在地板上吃西瓜,看窗外的月亮慢慢爬过老旧的屋顶。
周末的早晨,苏晓总醒得比陈屿早。她轻手轻脚地溜进厨房,打开燃气灶,煎两个溏心蛋,烤两片涂满花生酱的吐司,再热一杯牛奶。陈屿的生物钟很准,总能在早餐摆上桌时揉着眼睛走出卧室,头发乱糟糟的,像只刚睡醒的猫。“今天要去工地吗?”苏晓递给他一张纸巾,看着他擦去嘴角的牛奶渍。陈屿咬了口吐司,含糊不清地答:“去看看幼儿园的外墙涂料,上次跟工人说要浅粉色,别调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