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在这个性价比至上的天堂里,他似乎拥有一切“差不多”的快乐,成本却低廉得多。他时常告诉自己,这才是聪明人的活法。

第二章:裂痕:一次失真的体验

公司接了一个大单,为一家新开的“极致平替度假村”做推广。度假村的口号是:“用十分之一的价格,享受百分百的奢华体验。”李默被派去进行为期三天的深度体验。

度假村建在远离市区的郊野,外观极力模仿某个以奢华著称的东南亚海岛度假村。有仿真的白色沙滩(其实是细碎石英砂)、无边泳池(能看到池壁接缝处的瑕疵)、以及一排排看起来像独栋别墅、实则紧密相连的预制板房。

第一天,李默还抱着职业心态,仔细寻找可以夸赞的亮点。他拍摄了“夕阳下的泳池”,撰文称“丝毫不输马尔代夫的晚霞”;品尝了“主厨特惠套餐”,形容其“融合了东西方美食精髓”。晚上,他躺在仿藤条编织的床上,听着音响里循环播放的“热带雨林白噪音”,试图入睡。

但裂痕在第二天清晨出现。

他习惯晨跑,沿着度假村规划的“滨海步道”慢跑。道路两旁是塑料椰子树,海风的味道来自一台隐蔽的香氛机器,散发着过于甜腻的“海盐与椰子”味。跑着跑着,他看到一个工作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给一片略显枯黄的草坪喷洒绿色的染色剂。

那一刻,一种强烈的“失真感”击中了他。眼前的一切,都像是精心搭建的布景,看似完美,却经不起细看。那虚假的海风、染色的草坪、还有泳池边那些努力摆拍、试图在社交媒体上营造奢华感的游客们……这一切所谓的“体验”,都像一个精美的泡沫。

晚上,度假村举办了一场“顶级红酒品鉴会”。提供的红酒号称是某名庄的“平替版”,来自同一产区但不知名的小酒庄。李默端起酒杯,学着别人的样子摇晃、闻香、品尝。酒液入口酸涩,口感单薄,与他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尝过的真正名庄酒(那是他作为体验师参加一个高端活动时蹭到的)相差甚远。但周围的人却纷纷露出陶醉的表情,交流着诸如“果香浓郁”、“单宁顺滑”之类从营销文案上学来的词汇。

李默突然感到一阵恶心。不是对酒,而是对这种集体性的自我欺骗。他意识到,他们消费的并非产品本身,而是那个“像”的符号,是那种“我几乎拥有了”的短暂幻觉。

体验结束,回到自己那个15平米的公寓,李默第一次觉得这个空间如此逼仄。他写的推广文案卡壳了,过去那些驾轻就熟的溢美之词,此刻变得难以敲下。他第一次在报告中隐晦地提到:“部分细节仍有提升空间,与原件体验存在感知差异。”

报告被老板打了回来,要求修改。“不要吹毛求疵,李默!我们的用户要的就是这种‘像’的感觉!谁在乎它是不是真的?真的他们又买不起!”老板的话像一根针,刺破了他一直以来的自我安慰。

“平替”带来的满足感,第一次出现了巨大的、无法忽视的裂痕。他开始怀疑,那些他津津乐道的“性价比”,是否只是一种对无力获取“原件”的精致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