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他伸出五根手指头。

“我没卖。”

“为啥?”托儿在一旁捧哏。

“我舍不得啊!这碗里,有我们家几代人的魂!”

老钱说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

“今天,我是真没办法了。”

“姑娘,我看你也是个喜欢这东西的人,算是有缘。”

“你要是真想要,这个数,你拿走。”

他把五根手指,收回了三根。

变成了两根。

五万变两万。

这“缘分”的面子还真大。

我看着他,也叹了戒。

“大叔,你这故事讲得真好。”

老钱一愣。

托儿也一愣。

周围看热闹的也愣住了。

我伸手,把那个碗拿了起来。

“故事听完了,咱们现在聊聊这个碗吧。”

3

我的手碰到碗的时候,老钱的眼皮跳了一下。

估计是怕我手滑给摔了。

不过他很快就镇定下来。

在他看来,我一个学生,能懂什么。

拿起来看看,无非就是被他的故事打动了,想买。

我把碗翻过来,看底足。

动作很慢,很稳。

学我们这行,手上功夫是基础。

导师天天让我们拿鸡蛋练手,还不能是熟的。

得是生的。

什么时候你能单手把生鸡蛋抛起来再稳稳接住,连抛一百个蛋黄都不带晃的,才算入门。

所以我拿碗的姿势,很专业。

食指和中指扣住碗沿,大拇指稳稳托住碗底。

这个姿势,能最大程度保证瓷器的安全。

老钱看着我的手,眼神有点变了。

从刚才的轻视,变得有点琢磨不透。

旁边的托儿还想说话,被老钱一个眼神制止了。

我没急着开口。

就着地摊昏暗的灯光,仔细看那个底足。

底足没上釉,露出了胎土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所谓的“露胎”。

古瓷的露胎处,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氧化,会自然形成一种颜色。

行话叫“火石红”,也叫“窑红”或“枇杷黄”。

是胎土里的铁元素氧化形成的。

这抹红色,是鉴定老瓷器的一个重要依据。

老钱这只碗,底足也有一圈红色。

红得跟新媳妇的盖头似的,又鲜又艳。

还特别均匀,跟拿刷子刷上去的一样。

我心里冷笑。

这造假也太不走心了。

古代烧窑,温度和气氛都不稳定。

火石红的颜色应该是深浅不一,过渡自然的。

这种均匀的亮橘红色,只有一个可能。

现代人为了仿造火石红,用含铁的泥水刷在上面,再放进电烤箱里低温烤一下。

速成的,假的。

我用指甲轻轻敲了敲碗壁。

声音很闷,不清脆。

说明胎土的密度不行,烧结温度不够。

老瓷器的声音,应该是清越的。

这也是一个破绽。

我又把碗翻过来,看釉面。

光线太暗,我掏出手机,打开了手电筒。

老钱的脸在手机光下,肌肉有点僵硬。

釉面在光下,能看到里面有一些小气泡。

这是正常的。

古代瓷器上釉,釉料里的水分和杂质在高温下会蒸发,形成气泡。

但古代用的是柴窑,温度是慢慢升上去的,气泡有时间变大、变小、或者破裂。

所以老瓷器的气泡,大小不一,分布也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