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她往下翻,每一页都详细记录着她的一举一动:

- 第1天:林薇对米白色连衣裙表现出抵触,说“太素了”,需加强环境暗示——已将衣柜里的深色衣服收起。

- 第30天:林薇喝了半杯咖啡,出现轻微焦虑症状,已增加盐酸舍曲林剂量至半粒,并没收咖啡机。

- 第60天:林薇提出想重拾杂志编辑工作,以“情绪不稳定”为由拒绝,需进一步强化“职场压力有害”的认知——已给她看苏晴大学时因实习压力过大的体检报告。

- 第90天:林薇对插花表现出兴趣,今天插了一束白玫瑰,与苏晴的风格相似度60%,需继续引导。

- 第182天:林薇今天情绪有点低落,可能是发现了“晴空”文件夹的蛛丝马迹。需增加“心理疏导”频率,并调整药物剂量至一粒。

文档的最后,有一段总结:“目标对象林薇,与模板苏晴相似度目前为70%,情绪稳定性良好,对药物依赖性中等。下一步计划:减少其与外部人员(尤其是陈婧)的接触,避免干扰矫正进程;增加对其生活习惯的监控,确保每日行为符合模板要求。”

林薇的手凉得像冰。她终于明白,沈逾白给她开的药,不是“情绪稳定剂”,是让她顺从的工具;他对她的“呵护”,不是爱,是改造。他要把她改造成苏晴的替代品,一个完美的、听话的替代品。

她继续往下翻,在“观察日志”的下面,有一个子文件夹,名叫“学术论文”。里面是几篇沈逾白写的论文,标题很晦涩:《基于条件反射的行为矫正研究》《神经递质调节对情绪稳定性的影响》《记忆干预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林薇点开其中一篇,里面有一段批注,是沈逾白的字迹:“苏晴的悲剧在于,她过于追求自我,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如果能通过行为矫正,让她变得更温顺、更依赖,或许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林薇是最好的实验对象,她与苏晴相似,且情绪不稳定,易于干预。”

实验对象。林薇觉得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她想起自己半年来的“情绪不稳”,其实是沈逾白一手造成的——他没收她的咖啡机,让她喝不喜欢的洋甘菊茶;他阻止她做喜欢的工作,让她在家当一个无所事事的自由撰稿人;他甚至可能在她的食物里加了什么,让她总是觉得累、觉得头晕。

她关掉文档,想把电脑关掉,却不小心碰掉了桌角的一个笔记本。笔记本掉在地上,翻开了,里面夹着一张照片——是沈逾白和苏晴的合影,苏晴手里拿着一束白玫瑰,沈逾白搂着她的肩,笑得很开心。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字:“我的晴空,我的唯一。”

林薇捡起笔记本,翻开第一页,是沈逾白的字迹:“2021年10月16日,晴空消失了。我要找一个人,把她找回来。”

第二页:“2023年10月16日,遇到林薇。她很像晴空,眼睛像,笑起来像,连焦虑的样子都像。我要把她变成晴空,让她永远留在我身边。”

第三页:“2024年1月1日,林薇答应嫁给我。婚礼上,她穿的婚纱,是晴空最喜欢的款式。我终于,把她找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