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拉起惊讶的年轻人:“你的力量和技巧都不错,但重心太靠前,容易失去平衡。从今天开始,调整站姿。”
接着,我准确指出了每个队员的技术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甚至连他们的训练习惯和伤病情况都说得一字不差。
队员们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惊讶,最后完全是敬佩。
张会长悄悄对助理说:“天才,绝对是天才!他怎么一眼就能看出这么多问题?”
只有我知道,这不是什么天才,而是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和实践。在美国的那些年,我每天只睡4小时,其余时间全部用在研究摔跤技术和训练方法上。我看过的比赛录像带足够堆满一个房间,写下的训练笔记足够出版成书。
从那天起,国家队训练基地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我引入的全新训练方法最初让队员们叫苦不迭,但一个月后的队内测试赛,所有人的成绩都有了显著提高。
媒体争相报道国家队的改变,我的名字再次成为热搜词。
但我始终避开所有个人采访,只接受专业媒体的技术访谈。人们越发对这个神秘教练感到好奇。
直到一天,央视体育频道安排了一场对我的专访,提前告知会有现场直播。协会认为这是推广摔跤运动的好机会,劝我接受。
经过思考,我同意了。
采访安排在周日晚八点的黄金时段。我知道,这个时间,很多人都会看电视。
或许,她也会看。
第四章 电视里的陌生人
周日晚上,王磊家客厅里,李娟正在收拾餐桌,十五岁的甜甜窝在沙发上看手机。电视开着,正在播放央视体育频道的奥运备战专题节目。
“...所以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刚刚回国的著名教练陈默,他在国际摔跤界被誉为‘冠军教练’...”电视里传来主持人的声音。
甜甜头也不抬,继续刷着短视频。
王磊端着水果从厨房出来,瞥了一眼电视:“咦,这个教练也叫陈默呢。跟你爸同名。”
甜甜的身体几不可见地僵了一下,但很快恢复如常,语气冷淡:“哦,是吗。”
十年来,“爸爸”这个词在家里几乎是个禁忌。十年前那个晚上后,爸爸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了。起初甜甜每天都在哭,等着爸爸回来。但随着时间推移,希望逐渐变成失望,最后成了怨恨。
王磊和李娟成了甜甜的监护人。他们试图联系陈默,但没有任何结果。手机停机,老家亲戚说没见过他,工地也说他不辞而别。
一年后,王磊一家搬到了现在的新小区,甜甜也改了跟王磊姓。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不再提起那个不辞而别的男人。
“这个陈教练可真厉害,”李娟擦着手走过来,“说是从国外回来的,带出过好几个奥运冠军呢。”
电视上,主持人正在介绍陈默的成就。甜甜忍不住抬头瞥了一眼。
屏幕上,一个穿着西装、气质非凡的男人正在从容地回答問題。他戴着无框眼镜,神情自信而沉稳,与记忆中那个总是低着头、浑身灰尘的父亲截然不同。
“只是同名而已。”甜甜低下头,继续看手机,“我爸怎么可能是什么冠军教练。”
然而,当电视里传来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声音时,甜甜的心跳莫名加速了。她忍不住又抬眼看向电视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