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我把门,在她面前,轻轻地关上了。

5

地瓜大丰收,彻底改变了村里的格局。

那些跟着我干的人家,日子肉眼可见地好起来。家家的地窖里都堆满了地瓜,这玩意儿能当主食,能喂猪,还能切成片晒成干,存到明年开春。这个冬天,他们再也不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而王大婶那伙人,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她们想买,我的人家也卖,但价格不便宜。谁都知道,这金贵的地瓜是猫冬的宝贝。王大婶她们每次掏钱的时候,脸都绿了。

但这还不是最让她们难受的。

最难受的是,我没闲着。

秋收之后,就是冬闲。往年这个时候,村里的男人要么聚在一起赌钱,要么就喝得醉醺醺。女人就凑在一起说东家长西家短。

今年,我的小院子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

我把修渠、开荒的那二十几户人家的当家的都叫了过来。

“各位大哥大嫂,”我指着院子里堆着的几样东西,“地里没活了,咱们人不能闲着。我这有几个新营生,大家看看有没有兴趣。”

我拿出的第一样东西,是地瓜。

“地瓜,除了吃,还能做成粉条。这东西耐放,好吃,开春拿到镇上去卖,绝对是抢手货。”我当场演示了怎么洗、怎么磨、怎么沉淀、怎么漏粉。那一条条晶莹剔t的粉条从漏勺里流出来,掉进开水锅里,再捞出来,看得所有人啧啧称奇。

第二样东西,是山上的野藤。

“这种藤,叫葛藤。它的根,也能做成粉,叫葛根粉,是药材,镇上的药铺高价收。它的藤条,柔韧结实,可以编成篮子、筐子,咱们自己用,或者拿去卖,都是钱。”

第三样,是给女人们准备的。

我拿出几块染坏的布头,和我从京城带来的几包花样子。

“嫂子们,咱们可以做刺绣。绣些手帕、荷包,样式新颖点,过年过节,肯定有人买。”

这三样东西一拿出来,院子里所有人的眼睛都亮了。

这哪里是冬闲?这简直就是遍地捡钱啊!

当天,我的小院就成了临时工坊。磨粉的,编筐的,刺绣的,大家分工明确,干得热火朝天。笑声和说话声,传出老远。

王大婶她们的日子就难熬了。

她们本来还想像往年一样,聚在村口大槐树下嚼舌根。可现在,村里一半的人都在忙着挣钱,根本没人搭理她们。她们那点闲话,说出来都没人听。

她们想加入,又拉不下那个脸。

只能每天在我家院墙外探头探脑,看着我们这边热火朝天的景象,心里又酸又妒。

“不就是会点不入流的把戏吗?有什么了不起的。”王大婶酸溜溜地对身边仅剩的几个“盟友”说。

“就是,等开春了,还得看地里的收成说话。”

可她们心里都清楚,开春之后,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有一天,王大婶的儿媳妇,一个叫小芹的年轻媳妇,实在忍不住了,偷偷跑到我家。

她红着脸,小声对我说:“楚姑娘,我……我也想学刺绣,行吗?我……我婆婆那边……”

我看了她一眼。这姑娘,平时被王大婶管得死死的,没什么主见。

“想学可以,”我说,“但我们这里有个规矩,赚了钱,要拿出一成来,作为公中的本钱,明年用来买种子,买工具。你能做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