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文革后,平反的王老师成了教育系统的重要人物。恢复高考后,他亲自辅导秀兰的两个孩子,使他们双双考上大学,改变了命运。

“妈,您的善良让我们沾光了。”秀兰的儿子拿到录取通知书时说。

秀兰只是微笑:“善良是本能,沾光是意外,别本末倒置了。”

---

陈明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继续翻阅。1995年,爸爸和姑姑都已成家立业,奶奶也老了,但善良的本性未改。

那时城市改造,老街要拆迁。邻居们为补偿款争得头破血流。秀兰却主动让出自家后院的一小块地——那里有棵老榕树,她说让出来,整个街区就能保留一个公共绿地。

开发商惊讶于居然有人主动让步,特意提高了对秀兰的补偿,还按照她的意愿,在设计方案中保留了老榕树和周围的空间。

如今,那棵榕树已成为社区公园的中心,枝繁叶茂。树下立着的小牌子上写着“秀兰园”,记录着这个小小的善举。

陈明记得小时候常在榕树下听奶奶讲故事。如今想来,奶奶从不讲大道理,只讲一个个关于善良的故事。

---

2008年,陈明高考失利,整日消沉。父母责备,只有奶奶从老家赶来,陪他散步。

“明明,你看这梧桐树,有的年份叶子黄得早,有的年份绿得久,但年年春天它都重新发芽。人也一样,有低谷不可怕,可怕的是忘了本心。”

奶奶临走时塞给他一个信封,里面是她毕生的积蓄。“复读也好,学技术也罢,奶奶相信你。”

靠着这笔钱,陈明复读后考上了大学。他始终记得奶奶的话:“成绩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丢了善良。”

然而现实残酷。大学毕业后,陈明在职场上跌跌撞撞,见过溜须拍马的同事升职,见过弄虚作道的商人发财。他开始怀疑奶奶那套“善良哲学”是否已经过时。

直到这次被裁员,同时接到奶奶病危的消息,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一年多没回去看望奶奶了。

---

整理奶奶的遗物时,陈明除了日记和手帕,还发现了一个木盒,里面整齐地放着许多信件和照片。

有一张是奶奶和一位知名企业家的合影。信中,这位企业家写道:“秀兰阿姨,若非您当年资助我读完高中,绝无我的今天。您是我永远的恩人。”

还有一封信来自一位旅美科学家:“李老师,感谢您在我母亲孤苦无依时的照顾,让我能安心在国外求学。您的恩情,我没齿难忘。”

陈明越看越震惊,原来奶奶一生默默行善,帮助过这么多人。而这些人中,不少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最让陈明触动的是最后一本日记里的话:

“明明今天又打电话说工作不顺,他似乎觉得善良的人会吃亏。我想告诉他,我这一生因善良而沾的光,远比他想象的要多。但转念一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些道理需要他自己体会。”

陈明泪流满面。

---

按照奶奶的遗嘱,陈明继承了老宅和一本厚厚的通讯录——上面是奶奶帮助过的人的联系方式。

犹豫再三,陈明没有联系任何人。他决定用奶奶留下的积蓄,在老宅开一家小小的书店,取名“秀兰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