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老街的梧桐树又黄了叶子,陈明站在窗前望着飘落的叶片,想起了奶奶常说的话:“明明啊,人这一辈子就像这树叶,落地归根前,能为人遮片阴凉就是福分。”

手机铃声打断了他的思绪,是律师打来的电话。

“陈先生,请节哀。按照李秀兰女士的遗嘱,您继承了她的老宅和全部遗产。”

陈明握紧手机,喉咙发紧:“张律师,我奶奶...她走前还说了什么吗?”

“她说‘告诉明明,奶奶的善良能让他沾光’。”

挂断电话,陈明泪眼模糊。三十岁的他,一事无成,刚刚被公司裁员,而奶奶留下的,不仅是物质遗产,更是一段他从未完全理解的往事。

---

七十年前,李家村有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叫李秀兰。

那年饥荒,秀兰家仅剩半袋小米。一天,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逃荒妇人晕倒在她家门口。秀兰不顾父亲反对,将家里最后的米熬成粥,喂给那母子三人。

“爹,咱饿一顿不会死,他们不吃这顿就活不成了。”十六岁的秀兰眼神坚定。

那妇人醒来后,从怀里掏出一块绣着奇异图案的手帕塞给秀兰:“姑娘,这帕子是我祖上传下来的,你收着,将来或许有用。”

秀兰没当回事,将手帕收进了木箱底。

谁料这一善举,竟在三个月后救了他们全家。饥荒愈演愈烈,土匪洗劫村庄,秀兰家因那逃荒妇人留下的信物,被一股路过的势力特意保护下来——原来那妇人是某个地下组织重要人物的家属。

“善良不是吃亏,是存福。”秀兰的父亲临终前感慨道。

---

陈明收拾奶奶的遗物时,发现了那个褪色的手帕,还有十几本厚厚的日记。他翻开最旧的一本,娟秀的字迹记录着奶奶的青春。

1962年,秀兰嫁到了城里的陈家。丈夫陈建国是厂里的技术员,老实本分。新婚不久,厂里分房,按资历本该有陈建国的份,却被一个同事靠关系顶替了。

陈建国愤愤不平,打算去找领导理论。秀兰却拦住了他:“算了,那家人口多,比我们更需要房子。咱们年轻,有的是机会。”

“你就是太善良!”陈建国甩手道。

秀兰笑笑没说话,第二天却做了件令人费解的事——她主动找到那同事的妻子,教她如何护理同事常年卧病在床的老母亲。

两个月后,厂领导意外视察,正好看到秀兰在帮同事家照顾老人。问明原委后,领导大为感动,不仅破例给陈建国分了房,还提拔他当了小组长。

“看,善良让我沾光了吧?”秀兰晚上对丈夫俏皮地说。

---

陈明翻着日记,嘴角不自觉上扬。他从未见过爷爷,只知道他早逝,是奶奶一手带大了爸爸和姑姑。现在通过这些文字,他仿佛看到了奶奶年轻时的模样。

1975年冬天,秀兰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一天,她发现邻居王老师被关在牛棚里,奄奄一息。冒着风险,秀兰每晚偷偷给王老师送饭送药。

“你疯了!这会连累全家的!”陈建国吓得脸色发白。

秀兰平静地说:“老王是个好人,教过多少孩子念书。他现在落难,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果然,有人告密,秀兰被带去问话。她一口咬定是自己偷偷做的,丈夫全然不知。幸运的是,问话的领导中,有一位正是当年她救过的逃荒妇人的儿子。暗中周旋下,秀兰被释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