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一步,她已经迈出去了。改变命运轨迹的努力,从拒绝那只毒蛇的靠近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布满了荆棘和陷阱,但她无所畏惧。

因为,她从地狱归来,心如铁石,只为复仇和新生。

第二章 步步为营,初露锋芒

重生后的第一个清晨,沈知秋在起床哨声中睁开眼,目光清明,再无一丝迷茫。同屋的女知青们还在睡意朦胧地抱怨着腰酸背痛,她已经利落地收拾好床铺,将那条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旧毛巾搭在肩上,动作干脆利落。

前世积攒的经验和对农活的熟悉,让她在接下来的劳动中游刃有余。她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知埋头苦干,而是更讲究技巧和效率。锄草时,她动作标准,又快又干净,还能分出心神观察四周。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大队支书赵建国和记分员老孙头一起来地里检查进度。老孙头年纪大了,眼睛有些花,记分时难免疏漏,常惹来知青们私下的抱怨。

沈知秋看准时机,在赵支书走到她附近时,她停下锄头,用不大但足够清晰的声音说:“孙大爷,我这边这一垄快锄完了,您过来看看,记一下呗?”

老孙头眯着眼走过来,看了看,在本子上划了一下。

沈知秋却温和地补充道:“孙大爷,我这边连着帮刘娟带了小半垄,她刚才有点不舒服,去旁边歇会儿。”她指了指旁边明显落后的一截。

刘娟是知青点里身体比较弱的一个,前世没少吃亏。老孙头一愣,看了看地头,有些不好意思地拍拍脑袋:“哦哦,看我这眼神,差点记漏了。还是沈知秋你心细。”

一旁的赵建国将这一幕看在眼里,没说什么,但多看了沈知秋两眼。

又过了几天,一场春雨过后,地里泥泞不堪,劳动效率大减。收工时,老孙头对着泥糊糊的田地发愁,这工分实在不好计算,难免又有争执。

沈知秋主动走过去,并没有直接指责记分方式,而是像闲聊一样对老孙头说:“孙大爷,这地太泥了,深一脚浅一脚的,我看大家今天都累得够呛。要是能按实际翻整的面积算,可能更准点儿?比如,用脚步大致量一下长宽,心里有个数,也好跟大伙儿说明白,免得大家觉得不公。”

她语气诚恳,完全是替老孙头排忧解难的态度。老孙头正为此事发愁,一听觉得有理,又见沈知秋说话条理清晰,便顺势道:“你这丫头脑子活泛,要不你来帮我量量,我这老眼昏花的。”

沈知秋没有推辞,熟练地用脚步丈量了几块典型的地块,很快估算出个大概面积,并建议可以根据泥泞程度划分几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工分系数。方法虽简单,却比老孙头原来那种模糊记分公平了许多,周围几个原本有怨气的知青听了,也觉得在理,纷纷点头。

赵建国这次就在旁边,听完沈知秋条理分明的建议,终于开口了,语气带着赞许:“沈知秋同志这个办法不错,既公平,又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老孙,以后记分可以参照这个来。沈知秋啊,你有点文化,心思也细,以后多帮衬着点孙大爷。”

这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沈知秋知道,自己在赵支书心里留下了“有文化、负责任、识大体”的好印象。这为她日后争取更重要的位置——比如记分员——埋下了关键的伏笔。果然,不久后,老孙头因病休息时,赵建国直接点名让沈知秋临时负责记分工作。这个岗位相对轻松,工分却不少,还能接触队里的核心安排,是沈知秋改变劳累命运的第一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