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仲裁结果出来了。

认为幼儿园严格贯彻相关教育部的规定的做法值得肯定。

但作为教育机构,管理方式应当善意、宽容且合理。

判决支付赔偿金。

至于那记耳光?

她轻描淡写地解释为情绪激动下的过失,并非“恶意殴打”。

这点赔偿,远不足以洗刷我的冤屈。

张园长站在庭外,嘴角噙着一丝胜利者的冷笑:

“王老师,早就告诉过你,别白费力气了。现在结果出来了,你满意了?识相的,就拿钱走人。”

我捏紧了判决书,纸张的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法律,似乎只能评判表面的是非,却无法丈量一个人内心的屈辱,更无法惩罚那种裹着“规定”外衣的恶意。

既然一条路走不通,那我就换一条。

回到家,我打开电脑。

我知道,现实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同行和我有一样的遭遇。

这些心中的愤懑和憋屈,化作键盘上敲击的力量。

我没有暴露自己和幼儿园的真实信息,而是将我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故事。

《教师节,我因为孩子分享的一盒6.16元的巧克力,被开除了。》

《家长的无厘头举报,最终害了学生》

我将文章发在了知乎、小红书、育儿论坛……

每一个我能想到的,家长和老师聚集的地方。

起初,只是零星的评论和点赞。

但很快,如同水滴滚入油锅,炸开了。

“6.16元?师德败坏?这园长是不是有那个大病!”

“看得我血压上来了!这不就是欺负老实人吗?”

“太真实了!我们园也有这种领导,天天折腾老师,跪舔家长!”

“我也被举报过!就因为穿了条新裙子!”

“心疼楼主,这园长必须曝光她!”

共鸣、声援、愤怒……无数评论和私信涌来。

很多同行站出来,分享自己的类似遭遇。

文章被迅速转发、扩散,阅读量指数级攀升。

我成了一个小小的漩涡中心,一股无形的舆论力量开始凝聚。

当然,也有杂音。

偶尔有几条疑似水军的评论,阴阳怪气:

“一个巴掌拍不响”、“老师肯定自己也有问题”、“就是想红吧”。

甚至有人恶意揣测,我肯定不止收了糖,一定还有别的事。

这些声音很小,但却像苍蝇一样嗡嗡作响,提醒着我张园长绝不会坐以待毙。

果然,没过两天,一个之前关系还行的同事偷偷给我发消息:

“园长在大会上大发雷霆,说你在网上胡说八道,要追究你的法律责任!还让我们积极举报你的文章。”

压力,从四面八方来。

但这一次,看着屏幕上无数陌生人的支持和鼓励,我没有再感到害怕。

只是,舆论的压力还不够。

我需要更实在、更一击毙命的武器。

我的目光,投向了家长们。

04

我通过家长群悄悄加回李太太的微信。

我没有诉苦,也没有说园长一句不是,只是随意闲聊。

“想到团团刚来那会儿,谁哄都不听,就缠着要我抱,哈哈。”我引起她共鸣。

李太太果然大倒苦水:

“是啊王老师,现在这个新主班……唉,感觉没怎么上心。还是你在的时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