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的春天来得迟,去得却快。才见枝头绽出新绿,转眼已是草木葱茏,夏意盎然。我们落脚的山谷被当地人称为“鹿鸣谷”,因常有鹿群在此饮水而得名。谷地三面环山,太子河的支流蜿蜒而过,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站在谷地中央的高处极目四望,但见群山苍翠,原野辽阔,天地间仿佛只有我们这一小簇人烟。这里的宁静与中原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但也透着几分荒凉与寂寥。
“大哥,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太偏僻了。”张飞抹了把汗,看着正在搭建的房屋,“连个像样的集市都没有,买根针都要跑上半天。”
我微微一笑:“翼德莫急,偏僻有偏僻的好处。你看这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山林资源丰富,正是我们发展的好地方。”
安顿下来的第一要务是全面勘察周边资源。我组织了一支勘察队,由我亲自带队,关羽负责安保,张飞负责物资,还带上了几个聪慧好学的孩子作为助手。
我们首先勘察的是地理环境。凭借现代地理知识,我判断这个位于太子河流域的山谷属于冲积平原与丘陵交界地带,地下资源应该相当丰富。我教孩子们观察岩石类型、植被分布和地形特征,这些都是判断地下矿藏的重要线索。
“先生,您看这种石头,”十五岁的石头捡起一块黑色的岩石,“比普通石头轻,还会在衣服上留下黑色痕迹。”
我接过石块,心中一震:这分明是煤!而且从质地看,属于优质的无烟煤。
“在哪里找到的?”我强压激动问道。
“就在北面山坡上,有很多这样的石头。”石头指着不远处的山峦。
我们立即前往那个山坡。果然,在山体裸露处,可以看到明显的煤层露头。我粗略估计,这至少是一个中型煤矿,储量相当可观。
接下来的发现更令人兴奋。在距离煤矿不远的一条溪流边,关羽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红色石块。
“大哥,这些石头异常沉重,且颜色赤红,不知是何物?”关羽将石块递给我。
我仔细察看,又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刮擦表面,看到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这是赤铁矿!而且品位相当高。
“云长,你立大功了!”我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这是铁矿石,而且品质很好!有了煤和铁,我们就能炼铁制钢,制造工具和兵器了!”
张飞闻言也兴奋起来:“真的?那咱们不是发大财了!”
我摇摇头:“不只是发财的问题。煤和铁是工业的基础,有了它们,我们就能制造更多东西,真正在这里站稳脚跟。”
当晚,我在油灯下绘制资源分布图,标注出已发现的煤矿和铁矿位置。根据地质规律,这些矿藏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附近很可能还有其他矿产资源。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扩大了勘察范围。果然,在煤矿东南方向发现了陶土矿,适合制作陶瓷器皿;在西面山林中发现了几处石灰岩露头,是制作石灰和水泥的原料;甚至还在一条溪流中发现了砂金痕迹,虽然储量不大,但足以证明这一带矿产资源丰富。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距离我们驻地约五里的一个山谷中,我们发现了一处天然硫磺矿。这意味着将来我们甚至可以制造火药!
“大哥,你怎会懂得这些?”关羽忍不住问道,“某从未见过有人能凭石头判断地下有什么。”
我早已准备好说辞:“早年游学时,曾遇异人传授矿藏辨识之法。天下万物皆有规律,只要掌握其中窍门,便能窥见地底宝藏。”
实际上,这都是现代地质学的基本知识。但在关羽等人看来,这无疑是神乎其技的能力。
资源勘察完成后,我开始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晚上,我将核心成员召集到临时搭建的议事棚中,铺开自己绘制的地图和发展规划图。
“诸位,经过这些天的勘察,我们已经基本摸清了周边的资源情况。”我指着地图上的标注,“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煤、铁、陶土、石灰岩等资源,足够我们长期发展。”
我详细解释了每种资源的用途和价值:“煤不仅可以作为燃料,还能炼焦用于冶铁;铁能制造工具、武器和各种器械;陶土可以制作日用器皿和建筑砖瓦;石灰是建筑和改良土壤的重要材料...”
张飞听得目瞪口呆:“这么多用处?俺老张就知道煤能烧火取暖。”
我继续道:“有了这些资源,我们就能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从最基础的采矿开始,逐步发展冶炼、制造、建筑等产业,最终实现自给自足,甚至有余力与外地进行贸易。”
我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计划:
第一阶段(当前至明年春):以农业和基础建设为主,开垦土地保证粮食供应,同时建设必要的住房和生产设施。小规模试开采煤矿和铁矿,积累经验。
第二阶段(明年春至后年秋):扩大采矿规模,建立简易的冶炼工坊和制造工坊,生产工具、武器和日常用品。同时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实现多方面自给自足。
第三阶段(后年秋以后):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对外贸易,吸收更多流民,扩大定居点规模,最终将这里建设成繁荣的工业城镇。
“工业城镇?”关羽敏锐地抓住这个新词,“大哥所说的‘工业’是何意?”
我解释道:“工业就是指有组织、大规模地开采资源、制造产品的产业。不同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工业追求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能极大提高效率和质量。”
看着众人似懂非懂的表情,我知道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太过超前,于是用更浅显的方式说明:“简单说,就是让擅长挖煤的人专门挖煤,擅长打铁的人专门打铁,擅长种地的人专门种地。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通过交换各取所需,这样大家都能过得更好。”
张飞恍然大悟:“就像俺的肉铺,专门卖肉,换钱买其他需要的东西!”
“正是此理!”我赞赏地点头,“但要做得更大,更系统化。”
规划制定后,我们立即开始行动。首先是在煤矿和铁矿附近建立简易的采矿营地。我设计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工棚和仓储设施,既保证基本功能,又尽量节省材料和人力。
与此同时,农业开垦也在紧张进行。我们选择肥沃的河畔土地,开垦出上百亩农田,种植粟、黍、麦等主食作物,以及蔬菜和麻类经济作物。我还引进了轮作和堆肥技术,提高土地肥力。
最困难的是人才短缺。虽然我们有两百多人,但真正有专业技能的人寥寥无几。于是我决定自己培养。
白天,我带领大家进行实际建设;晚上,则在篝火旁开设“技术培训班”,教授基本的地理、采矿、冶金知识。孩子们学得最快,特别是石头等几个大孩子,很快就能理解基本原理并应用到实践中。
一个月后,我们的第一个煤矿井开始出煤。虽然只是浅层开采,产量有限,但当我们看到第一筐乌黑发亮的煤炭被运出矿井时,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张飞抓起一把煤块,尽管手被染黑,却笑得像个孩子。
关羽抚须点头:“有此黑金,冬日不再畏寒,冶铁也有了燃料。”
我心中更是澎湃:这不仅仅是取暖的燃料,更是工业革命的火种!有了稳定的能源供应,我们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首先是运输问题。煤矿和铁矿都在山上,到定居点的道路崎岖难行,靠人背肩扛效率太低。我立即组织人手修建简易道路,并设计了适合山地运输的推车。
其次是劳动力分配问题。农业、采矿、建设都需要大量人力,我们的人手明显不足。于是我决定优先保证农业和住房建设,采矿则暂时维持小规模,待秋收后再扩大规模。
最大的挑战来自当地部落。一天,我们正在煤矿作业,突然来了十几个骑马持弓的鲜卑人,气势汹汹地包围了矿场。
“这里是我们的猎场!谁允许你们在此挖山的?”为首的头人用生硬的汉语喝道。
关羽立即带领护卫队上前,双方剑拔弩张,形势一触即发。
我急忙上前,示意关羽稍安勿躁,然后向头人行礼道:“我们是南来的汉人,在此定居谋生,不知这里是贵部的猎场,多有冒犯。”
头人冷哼道:“既然知道冒犯,就赶快离开!”
我微笑道:“我们并非要占据贵部猎场,只是想与贵部交个朋友。我们这里有盐、布匹和各种工具,愿意与贵部公平交易。”
说着,我让张飞取来早已准备好的礼物:一袋盐、几匹布和一些铁制工具。这些在中原平常的物品,在边境地区却是珍贵无比。
头人看到礼物,态度明显缓和:“你们真有这些好东西?”
“不仅如此,”我趁机说道,“我们还能制作更多好东西。如果贵部愿意,我们可以用这些物品换取猎获的皮毛和肉类,互惠互利。”
头人沉思片刻,最终点头:“既然如此,你们可以继续挖山,但不得破坏我们的猎场。每月的月圆之日,我们会在山谷口与你们交易。”
危机化解了,而且还意外地开辟了与当地部落的贸易渠道。这件事让我深刻意识到,在辽东发展,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人情世故,懂得与各方势力打交道。
当晚,我在油灯下修订发展规划,增加了“民族关系”和“贸易网络”两个重要章节。我们要在这里长期发展,就必须与当地各族和谐共处,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
月光从窗户洒进来,照在桌面的地图上。那里标注着煤矿、铁矿、陶土矿...每一个标记都代表着一个希望,一个未来。
我知道,在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下,埋藏着改变时代的力量。而我们,正是要唤醒这种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