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深秋的涿县集市人声鼎沸,我背着新一批改良草鞋走在尘土飞扬的街道上,心中盘算着扩大生产规模的计划。经过一个多月的经营,“刘氏草鞋”已在当地小有名气,订单量与日俱增。

转过街角,一阵压抑的啜泣声引起了我的注意。三个衣衫褴褛的孩子蜷缩在墙角,最大的不过十岁左右,最小的看上去只有五六岁。他们面黄肌瘦,瑟瑟发抖地挤在一起,试图从彼此身上汲取一点温暖。

“行行好吧,给点吃的...”最大的孩子怯生生地伸出脏兮兮的小手,眼中满是绝望。

我的心猛地一紧。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集市上看到流浪孤儿了。连年天灾人祸,战乱频仍,无数家庭破碎,孩子们往往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你们的父母呢?”我蹲下身,尽量使语气温和。

最大的孩子低下头:“去年闹饥荒,爹娘都...都没了。”他紧紧搂着身旁两个更小的孩子,“我们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

我从行囊中取出准备当午餐的饼子分给他们。孩子们眼中顿时绽放出光芒,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看着他们饥饿的模样,我心中涌起一阵酸楚。穿越前的我是社会福利体系的受益者,而在这个乱世,这些孩子却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无法保障。

那一刻,我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利用现有资源,为这些孩子提供庇护呢?

这个想法并非完全出于 无私奉献。作为知晓历史走向的穿越者,我明白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这些孩子若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将来很可能成为我最忠诚的伙伴和得力助手。

回到家中,母亲对这个想法十分支持。“乱世之中,能救一个是一个。”她眼中闪着慈悲的光芒。

得到母亲的支持后,我立即开始行动。将作坊旁闲置的茅屋收拾出来,购置了简单的床铺和被褥,虽然简陋,但至少能遮风避雨。

第二天,我找到了那三个孩子还有其他几个流浪孤儿。“我那里有住的地方,每天能吃饱饭,还有人教你们读书识字,”我向他们承诺,“愿意来的,就跟我走吧。”

最终,八个无家可归的孩子跟着我回到了楼桑村。母亲早已烧好了热水,准备了干净的衣服和热腾腾的饭菜。

然而,收留孩子只是第一步。如何教育和培养他们,才是真正的挑战。

我借鉴现代教育理念,为孩子们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上午学习文化知识,下午参与草鞋制作工序。最大的挑战是教材和教具的匮乏,没有现成的课本,我只能自己动手制作。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孩子虽然从未受过教育,但学习热情极高,进步神速。特别是那个名叫石头的十岁男孩,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

一个月后,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惊喜。他们不再是那些面黄肌瘦、畏畏缩缩的流浪儿,而是变得活泼健康,眼中有了光彩和希望。

然而,收养孤儿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引来了一些非议。甚至有一天,村里几位长者特意来找我谈话。

尽管面上从容,但我心里明白这些质疑并非全无道理。收养八个孩子确实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必须找到新的收入来源。

一天晚上,石头找到我:“先生,我们知道您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可以多干点活,减轻您的负担。”

我感动地摸摸他的头:“你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和成长。至于生计问题,先生自有打算。”

事实上,我早已有了计划。经过市场调研,我发现涿郡一带缺乏高质量的书写材料。而我恰好知道如何制作一种简易的纸张。

穿越前,我曾参观过传统造纸工艺展览,记得大致流程。虽然无法复制现代纸张的质量,但制作出比竹简轻便、比绢帛便宜的书写材料还是有可能的。

我带着年龄较大的几个孩子开始试验造纸。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制作出了粗糙但可书写的纸张。当第一批纸张制作成功时,孩子们欢呼雀跃。

一个月后,当我们造出质量较为稳定的纸张并在集市上试销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虽然比不上官坊的精品,但价格只有绢帛的十分之一,比竹简方便许多,很快就有了稳定的销路。

经济压力得以缓解,我也更加坚定了培养这些孩子的决心。他们不再是负担,而是我最宝贵的资产和未来的希望。

夜深人静时,我常常思考:在这乱世将至的年代,我所能做的不只是为自己积蓄力量,更是为这些无辜的孩子提供一个成长的港湾。也许有一天,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成为改变这个时代的力量。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秋日集市上的决定——向那些无助的孩子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