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郡的集市总是人声鼎沸,我带着新制作的纸张和一批改良草鞋,在集市上租了一个小摊位。四处转转时,一个特别的摊位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是一个卖枣子的摊子,摊主是个身材异常魁梧的红脸大汉,卧蚕眉,丹凤眼,三尺长须飘洒胸前,端的是一副惊人相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不像其他商贩那样吆喝叫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目光如电,不怒自威。
我心中一动,这形象与记忆中关于关羽的描写何其相似!
我走上前去:“这位兄台,枣子怎么卖?”
红脸大汉抬头看我:“五钱一升,童叟无欺。”声音洪亮如钟,带着一种天生的威严。
“给我来两升。”我掏出铜钱递过去,趁机搭话,“看兄台相貌非凡,不似寻常商贩,不知高姓大名?”
大汉回答:“某家姓关,名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人。因家乡豪强仗势欺人,某路见不平,失手将其杀死,只得流落至此,贩枣为生。”
果然是他!我强压下心中的激动,邀请他共饮一杯。
酒肆里,我们相对而坐。我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如何改良草鞋,如何收养孤儿,如何试验造纸。关羽听得十分专注,显得很感兴趣。
“刘兄收养孤儿,教其读书识字,实乃仁义之举。”关羽感叹道。
我趁机问道:“关兄今后有何打算?难道真要一辈子贩枣为生?”
关羽眼中闪过一丝迷茫:“实不相瞒,某也不知前程在何方。”
我心中一动,现代管理学知识告诉我,这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人才。我正色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岂可老死于市井之间?”
关羽眼中精光一闪:“刘兄有何高见?”
我压低声音:“愿与关兄结为兄弟,共图大业。”
关羽凝视我良久,忽然问道:“某有一事不解。刘兄既是汉室宗亲,为何不寻求官府任用,反而自甘经商?”
我苦笑一声:“关兄以为如今的官府,还是为民请命之所吗?我选择从商,是因为商业最能直接改善民生。这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在腐败的官场中虚度光阴有意义得多。”
关羽听得入神,不禁点头:“刘兄见解独特,某从未听过如此言论。”
我们越聊越投机,从经商之道谈到天下大势。我发现关羽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熟读《春秋》,深明大义,对时局有独到见解,确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夕阳西下时,关羽忽然站起身,向我深深一揖:“某愿追随左右,共图大业!”
第二天,我们准备结拜时,张飞闻讯赶来。“如此盛事,怎能少了我张飞张翼德!”
于是,历史上著名的桃园三结义在这样一个偶然的场合下完成了。我们三人焚香跪拜,立下誓言。
结拜完毕后,我们回到屋中畅饮。我向关张二人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规划和理念,根据他们的特长进行了分工:关羽严谨稳重,负责人员培训;张飞豪爽果断,负责采购;我则总体策划。
我们还给这个刚刚起步的“团队”起了个名字——“兴汉社”,寓意振兴汉室,造福百姓。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三人各司其职,效率惊人。最令人惊喜的是,关羽在训练孩子们时,展现出非凡的教育才能。他不仅教授武艺,更注重培养品德。
当晚,我们再次聚在一起规划未来。我提出了盐业计划的设想,以技术创新换取官方认可,既避免与官府冲突,又能获得重要资源。
关张二人听后,皆表示支持。于是,我们开始着手准备盐业计划的实施方案。
夜深人静,我独自站在院中,仰望满天星斗,心中感慨万千。来到这个时代不过数月,却已经从孤身一人发展到有了可靠的兄弟和初步的团队。
尤其是得到关羽这样的人才,无疑是意外之喜。他不仅武艺高强,更难得的是有原则、有智慧、忠诚可靠。
“大哥还未休息?”关羽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我回头笑道:“在想一些事情。云长,你说我们真能在这乱世中开创一番事业吗?”
关羽坚定地说:“某深信大哥必非池中之物。纵然前路艰难,某愿誓死相随!”
望着他坚毅的面容,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有了这样的兄弟,何愁大业不成?
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不仅要在这乱世中生存下去,更要改变这个时代,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