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灯灭人亡"四个字在烛光下泛着诡异的红色。林墨将字条凑近灯焰,背面竟又显出几行小字:"青砚藏于祠堂神龛下,钥匙在玉佩中"。

他急忙掏出苏婉清送的羊脂玉佩,指腹摩挲到"云"字最后一笔时,玉佩突然裂开,掉出枚铜匙!这钥匙与赵明德给的黄铜钥匙形制相同,只是齿纹更细密。

三更梆子响过,林墨潜至周家祠堂。守夜的家丁正在打盹,怀里抱着个酒坛。他绕到祠堂后窗,发现窗棂上系着根红绳——是卖泥人少年的标记!

翻窗入内,祠堂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林墨刚摸出火折子,突然听见头顶传来轻微的"咔嗒"声。抬头一看,房梁上吊着盏青铜灯,灯芯竟无火自燃,幽幽绿光照亮整个祠堂!

借着绿光,他看见周夫子被铁链锁在祖宗牌位前,嘴里塞着布团。更可怕的是,老人头顶悬着个装满液体的陶罐,罐底连着根燃烧的麻绳!

"夫子别动!"林墨刚要上前,脚下突然踩空——地板竟是活动的!他急忙抓住供桌边缘,整个人悬在暗坑上方。坑底竖着密密麻麻的竹签,在绿光下泛着蓝芒,显然淬了毒。

供桌因他的重量开始倾斜,神龛里的牌位"哗啦啦"倒下一片。其中一块牌位裂开,露出里面的青石砚!

"左边第三块砖!"周夫子突然吐出布团,嘶声喊道。

林墨左手抓住供桌,右手拼命去够那块砖。指尖刚碰到砖缝,整个供桌轰然倒塌!千钧一发之际,他抓住垂下的铁链借力荡到梁上,同时踢翻了悬着的陶罐。

罐中液体淋在燃烧的麻绳上,火焰非但没灭,反而窜起三尺高!火舌舔到房梁,点燃了早被油浸透的椽子。转眼间,整个祠堂陷入火海!

"钥匙..."周夫子挣扎着指向神龛。林墨冒险跃过火堆,用铜匙打开神龛暗格。里面除了青石砚,还有本泛黄的账册——记录着周家二十年来买卖功名的罪证!

他抱起周夫子冲向后窗,却发现窗户已被铁栅封死。前门传来家丁的惊呼声:"走水了!快救人!"

"这边!"卖泥人的少年突然从屋顶破洞垂下条绳索。林墨将周夫子绑好送上,自己却被掉落的横梁拦住去路。

危急时刻,祠堂角落的水缸突然炸开,陈学政带着差役从暗道冲出!"接着!"他将青石砚抛给林墨,"抚台大人要的证物!"

众人刚逃出祠堂,身后就传来轰然巨响。周家祠堂在烈火中坍塌,将那些见不得人的秘密永远埋葬。

三日后,林墨穿着生员冠服回到青山县。城门口,县令带着衙役已等候多时。

"林案首荣归故里,下官有失远迎!"县令亲自为他牵马,"县学已备下接风宴..."

林墨婉拒宴请,直奔周夫子家。小院里挤满了乡亲,见他进来纷纷道喜。周夫子躺在藤椅上,腿上盖着县令送的锦被。

"学生惭愧。"林墨跪下磕头,"连累先生受苦。"

"起来。"夫子从枕下取出个布包,"你父亲留下的。"

布包里是半部《论语》,书页间夹着张地契。林墨翻开扉页,上面有父亲题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藏此书于周兄处,待吾儿金榜题名日,可赎祖宅归。"

原来父亲早料到会遭不测,将祖宅地契藏在赠予周夫子的书中!

次日清晨,林墨来到荒废多年的林家祖宅。院中杂草丛生,唯有那株老梅还活着。他抚摸着树干上的刻痕——那是幼时父亲教他认字时刻的"忠孝节义"。

"林公子?"怯生生的呼唤从门口传来。回头看见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手里捧着个陶罐:"我爹让我送这个来..."

罐里装着林家祖传的"青云墨",当年被债主抢走,如今物归原主。林墨刚要道谢,远处突然传来锣鼓声——是县衙来送捷报的差役!

"府尊大人有令!"差役高声宣读,"青山县学生员林墨,府试案首,特赐'文魁'匾额一方!"

差役刚走,又来了群工匠,说是奉苏翰林之命来修葺祖宅。领头的木匠悄悄塞给林墨封信:"小姐让您按图索骥。"

信中画着张古怪的图纸,标注着祖宅几处隐秘位置。林墨按图找到后院古井,在井壁发现个暗格,里面竟藏着父亲的手稿——《漕运弊政考》!

正当他翻阅手稿时,前院突然传来争吵声。周世仁带着家丁闯进来,指着工匠大骂:"谁准你们动这宅子的?地契早押给我们周家了!"

林墨亮出地契:"白纸黑字,债已清。"

"假的!"周世仁夺过地契就要撕,突然惨叫一声——地契边缘涂着种药粉,沾手即溃烂!

"周公子小心。"林墨冷声道,"这方子还是从令尊书房学的。"

周家人狼狈逃走后,卖泥人的少年匆匆赶来:"杨大人到县衙了,带着按察使司的公文!"

县衙大堂上,杨进士正与县令对坐饮茶。见林墨进来,老人从袖中取出卷黄绫:"朝廷批下来了。"

原来巡抚将林墨的漕运策论与父亲遗作一并上奏,皇上震怒,下旨彻查江南科场弊案!周县丞被判流放,周家被抄没的家产中,竟有林父当年被夺的田契。

"还有件事。"杨进士咳嗽着说,"苏翰林邀你去杭州参加文会,学政大人点名要见你。"

离乡那日,全县士绅都来送行。林墨拜别周夫子时,老人从箱底取出个紫檀匣子:"你父亲临终托付的。"

匣中是块残缺的端砚,刻着"青云"二字。林墨摩挲着砚台,突然发现裂缝中有金属光泽——里面藏着半枚铜印!

"你父亲说..."周夫子望向远山,"待你中了举人,这印自有用处。"

官船离岸时,林墨看见岸上有个熟悉的身影。苏婉清戴着帷帽站在柳树下,手中团扇轻摇,画的正是一方青石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