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沈寒秋本是北平某大学的年轻讲师,因与系主任学术理念不合而辞职南下。初到书院,他便被这里的自由学风所吸引:课堂上可以畅谈达尔文与庄子,讨论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学生们甚至自办刊物,批评时政。

林慕之是书院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教授文学与哲学。他出身江南望族,却毫无纨绔之气,常着一袭洗得发白的长衫,与学生们同吃同住。他比沈寒秋年长几岁,两人在北大读书时便是挚友,都怀揣着教育救国的理想。

“寒秋,你看这江南春光,比北平如何?”某日课后,林慕之与沈寒秋在书院后的竹林散步。竹叶在春风中沙沙作响,阳光透过竹隙洒下斑驳的光点,在两人青衫上跳跃。

沈寒秋俯身拾起一片竹叶,在指间轻轻转动:“景致虽好,只是北边阴云密布,恐怕不久便会波及此地。”他刚从北方来,比南方人更清楚战争的迫近。

林慕之折下一段竹枝,在地上划出中国地图的轮廓:“所以我才请你来。春秋书院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要为国家保存文化血脉。战事一旦扩大,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原来,林慕之早已暗中筹划,要将书院的重要文献和部分师生转移至西南后方。他看中沈寒秋精通英文且有过目不忘之能,希望他负责甄选和护送一批珍本典籍。

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战火迅速蔓延。八月,上海告急,南京震动。春秋书院内部就是否迁校产生了激烈争论。

“书院一草一木皆为先师心血,岂可轻言放弃?”老教授们多主张坚守。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南京不守,书院何以独存?”年轻教师则力主南迁。

争论未休,日军的轰炸机已开始空袭南京。在一次空袭中,书院西斋中弹,三名学生不幸遇难。葬礼那日,秋雨绵绵,沈寒秋站在满是断壁残垣的校园里,对幸存的学生们说:

“记住今日之痛,但莫让仇恨蒙蔽双眼。我们求学问道,是为建设而非毁灭。他日战火平息,你们要回来重建这座书院,让后世知道,中华民族的精神是炸不垮的。”

最终,书院决定分批转移。林慕之坚持要等最后一批古籍打包完毕再走,让沈寒秋先带学生西行。临别前夜,两人在书库整理文献至深夜。煤油灯的光晕在墙上投下他们晃动的影子,窗外不时传来遥远的炮火声。

“寒秋,这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林慕之从书柜暗格中取出一枚青铜钥匙,钥匙上刻着精细的云纹,在灯光下泛着幽微的光泽,“这是我林家祖宅书房的钥匙,宅子在城西如意巷13号。若我有什么不测,请你务必去那里,将书房左数第三排书架最底层的木匣取走保管。”

沈寒秋正要细问,林慕之摆手制止:“不必多问,到时候你自然明白。只记住,那匣中之物,关乎中国文化血脉的存续。”

次日清晨,寒露凝重,沈寒秋带领三十余名师生踏上西行之路。而林慕之留守书院,承诺十日内赶上队伍。

然而这一别,竟是永诀。

顾小鱼合上沈寒秋的日记副本,窗外已是华灯初上。秋夜的凉意透过玻璃窗渗入,她却浑然不觉,完全被这段历史吸引,特别是关于林慕之和他托付的那个木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