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深秋的金陵大学,梧桐叶已染成深浅不一的金黄,像是被时光细细涂抹过的油画。一阵凉风掠过,叶片簌簌而下,铺满了蜿蜒的人行道,每一步踩上去都会发出清脆的碎裂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落叶混合的清香,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在满地落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撒了一地的碎金。

顾小鱼抱着一摞刚收到的古籍复印件,小心翼翼地踩在厚厚的落叶上。她是历史系大三学生,身着浅灰色毛衣和深蓝色牛仔裤,颈间围着母亲手织的米色围巾,随风轻轻飘动。一阵冷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将怀中的资料抱得更紧了些。那是她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民国时期江南地区档案复印件,对于她正在准备的毕业论文——关于民国时期江南知识分子迁徙轨迹的研究——而言,这些资料弥足珍贵。

图书馆四楼的地方志阅览室总是格外安静,只能听到翻书的沙沙声和偶尔的咳嗽声。阳光从高大的窗户斜射进来,在磨石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光带,空气中漂浮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混合着木制书柜淡淡的漆味。顾小鱼在巨大的目录柜前查找着“春秋书院”的相关条目,指尖因翻阅卡片而沾上一层薄灰。

正当她全神贯注之际,一本1952年出版的《金陵书院志》中,意外滑落一张泛黄的借阅卡。卡片边缘已经磨损,上面只有一行墨迹斑驳的签名——“沈寒秋,1948.10.17”。

顾小鱼的心跳莫名加速。沈寒秋是她曾外祖父的名字,一位在家族历史中几乎被遗忘的学者。家人只知道他曾在金陵大学任教,1949年后去了台湾,从此与大陆家人断绝联系。母亲偶尔会提起他,但总是语焉不详,仿佛那段历史带着某种不愿触碰的伤痛。

更令她惊讶的是,这本书的出版日期是1952年,而沈寒秋的借阅记录却显示为1948年。

“老师,这本书是1952年出版的,怎么会有1948年的借阅卡?”顾小鱼询问值班的老馆员。

老馆员推了推老花镜,接过卡片仔细端详,眉头渐渐皱起:“可能是整理时误放了。不过说来也巧,图书馆最近正在整理一批刚公开的私人档案,其中就有沈寒秋的部分书信。”

顾小鱼愣住了。她从未向人提起过自己与沈寒秋的关系。

在馆员的帮助下,顾小鱼见到了那些刚刚解封的资料——一只褪色的红木匣,表面雕刻着精细的竹纹,手感光滑而冰凉,像是被无数双手抚摸过。匣内整齐排列着书信、日记和几张黑白照片。最上面是一张摄于1937年的合影,背景正是她刚才查找的“春秋书院”,门匾上那两个字与她梦中见过的几乎一模一样。

顾小鱼从小就会做一个奇怪的梦:一座青砖灰瓦的院落,门前梧桐参天,匾额上书“春秋”二字,院里总有个背对着她的青衫男子,似乎在等人。梦中的空气总是带着雨后的湿润,夹杂着书香和淡淡的墨香。

母亲曾说,这是因为她小时候看过曾外祖母留下的老照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顾小鱼清楚地记得,家中从未有过这样的照片。

随着档案匣中的日记被一页页翻开,一段被时光掩埋的往事缓缓浮现...

1937年春,南京城浸润在绵绵细雨中,紫金山笼罩在薄雾里,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沈寒秋应好友林慕之邀,从北平来到紫金山麓的春秋书院任教。书院由著名教育家陆修静创办,倡导“通古今之变,融中西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