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通过学校档案系统,她查询到林家祖宅的位置——如意巷13号,如今那里是即将拆迁的老城区,下周就要被拆除改建为商业综合体。

第二天一早,顾小鱼便赶往如意巷。这片民国时期的别墅区大多已人去楼空,墙壁上满是红色的“拆”字。13号院门紧锁,透过门缝可见院内杂草丛生,一座西式洋楼伫立其中,虽破败不堪,仍能想见昔日风采。

正当她徘徊时,一位白发老者从邻院走出,手里拎着鸟笼,里面的画眉鸟清脆地鸣叫着。

“姑娘,你找谁啊?”老者的声音沙哑而沧桑。

“老伯,请问这林家还有人住吗?”

老者摇头:“早就没人啦。林家的后人都在海外,委托拆迁办处理这老宅。”

顾小鱼说明自己是研究金陵大学历史的学生,想进去看看。老者起初不同意,但听她提到“春秋书院”和“林慕之”的名字后,神情微动。

“你是这些年来第一个问起林先生的人。”老者叹道,眼角的皱纹更深了,“我祖父曾是林家的车夫,小时候常听他说起林先生的故事。可惜啊,那么好的人,死在南京大屠杀中。”老者的目光越过破败的院墙,仿佛看到了遥远的过去。

在顾小鱼的恳求下,老者帮她联系了拆迁办负责人。几经周折,她终于获准进入老宅考察两小时。

宅内积满灰尘,每走一步都会在地板上留下印记。阳光从破损的窗户射入,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尘埃微粒。家具几乎被搬空,只剩下一些破损的椅子和书架。根据沈寒秋日记的描述,顾小鱼找到了二楼的书房。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房间空空如也,左数第三排书架却依然嵌在墙中,只是书籍早已不见。

顾小鱼敲击书架底层,传来空洞的回声。她仔细摸索,发现一块木板可以活动。推开后,里面果然藏着一个深色木匣,上面挂着一把青铜锁——正是沈寒秋日记中描述的模样。

然而锁已锈死,无法打开。匣盖上刻着一行小字:“欲开此匣,需先见春秋。”

顾小鱼将木匣带回学校,请教文物修复专业的老师。在X光扫描下,他们发现匣内装有一叠文稿和一枚金属物品,但锁结构特殊,强行破坏会触发内部的自毁装置。

“见春秋”到底是什么意思?顾小鱼想起沈寒秋日记中提到春秋书院有一副名联:“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会不会是某种暗号?

她再次查阅春秋书院的资料,发现书院有项传统:每年立秋之日,师生们会举行“见春秋”仪式,各自展示一年来的学术成果,最优秀者可将作品藏于书院“春秋阁”中,百年后方可公开。

难道木匣的钥匙藏在书院的春秋阁?

然而春秋书院原址已在战火中毁坏,1950年代在原址上建起了金陵大学新校区,如今的体育馆正是当年春秋阁的大致位置。

顾小鱼几乎不抱希望地来到体育馆,这里明天就要开始为期一年的翻修工程。让她惊讶的是,管理人员听说她的来意后,竟告诉她不久前也有人来询问过“春秋阁”的事情。

“是个台湾来的老先生,姓沈,说是想看看祖父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顾小鱼心跳几乎停止——姓沈,从台湾来,莫非是沈寒秋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