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李明远推推眼镜,没有立即回答。他正在写的《林海深处》确实以林区为背景,但主角是一个在城市长大、对森林一无所知的青年,通过一次次冒险和经历,逐渐理解并爱上这片森林。他不知道这样的故事是否符合“反映林业战线斗争”的要求。

春节前夕,老魏找到他:“明远,县里要组织个文艺宣传队,到各林场巡回演出。宣传部点名要你参加,说是要发挥你的特长。”

李明远一时不知所措:“魏书记,我只会写点东西,不会表演啊。”

“不是让你表演,”老魏说,“是让你收集素材,写节目。相声、快板、小话剧什么的,反映咱们林业工人的生活。”

这任务比想象中更难。李明远跟着宣传队跑了几个林场,看遍了各种演出,却迟迟动不了笔。那些节目千篇一律:英雄模范、阶级斗争、增产节约...缺少了真实生活的烟火气。

转机出现在一个偏远林场。那里的职工自己编排了个小话剧《伐木人的一天》,虽然粗糙,却生动有趣,台下笑声不断。结束后,李明远找到编剧——一个四十多岁的伐木工老刘。

“没啥,就是把自己日子演出来了呗。”老刘憨厚地笑着,“咱们林区人,苦是苦,但乐子也不少。”

那天晚上,李明远失眠了。他忽然明白自己一直找不到感觉的原因:他始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描写”林区生活,而不是真正融入其中。

回到红旗林场后,他主动向张队长请求:“张队长,能不能让我跟着采伐队干一阵子?什么都行,就是不想老坐在办公室里。”

张队长诧异地看着这个曾经文弱的书生,最终点了点头:“成,明天跟俺上山。不过可说好了,伐木工的活儿一点不能少干。”

真正的考验开始了。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李明远的手冻得开裂,血渗出来染红了手套;沉重的斧头和锯子让他胳膊肿痛难忍;在深雪中行走每一步都异常艰难。

但他坚持下来了。白天劳动,晚上仍然坚持写作,不同的是,现在的笔下有了更真实的细节:伐木时锯子吃进木头的感觉,喊山时胸腔的震动,休息时窝头的香甜...

他逐渐发现了许多过去被忽略的细节:老伐木工如何通过鸟鸣判断天气,如何通过树木的细微变化感知森林的“情绪”,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合理采伐。

“砍树不是蛮干,”一次休息时,老工人杨师傅对他说,“得像大夫动手术,得知道哪能动,哪不能动。这森林啊,看着莽莽苍苍,其实精细着呢。”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李明远。他想起自己最初对森林的浪漫想象,与现实中的森林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那份壮阔与神秘,不同的是现实中的森林更需要理解和尊重。

三月份,宣传任务 deadline 临近,李明远终于开始动笔。他决定写一个相声《林场趣事》,通过两个知青的对话,幽默地反映林区生活的酸甜苦辣。

剧本送到老魏那里,他看了好久没说话。李明远心里忐忑,以为又要挨批。

没想到老魏一拍大腿:“好!这个好!真实!比那些假大空的强多了!”

《林场趣事》在巡回演出中一炮而红。简单而真挚的台词引起了各林场职工的强烈共鸣,笑声中带着泪光。李明远坐在台下,看着观众的反应,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不是发表在刊物上的那种遥远的力量,而是直接触动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