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演出结束后,一个老伐木工拉住他的手:“小伙子,写得好啊!就是咱们的日子!你懂咱们!”

这一刻,李明远觉得比拿到任何稿费都满足。

春天来临,冰雪消融,林场开始准备春季造林。李明远被分配到育苗小组,负责照看新培育的树苗。

这是一项需要极大耐心的工作。每天测量温度湿度,观察幼苗生长,防治病虫害。小组长老周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却能准确叫出每一片林子的名字和历史。

“这是五八年栽的落叶松,那是六二年补的樟子松...”老周如数家珍,“植树不像伐木,见效慢。俺们栽树,是为后人乘凉。”

这句话深深烙印在李明远心中。他忽然想到,写作何尝不是如此?真正的作品不是为了即时喝彩,而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

他重新审视《林海深处》,决定大刀阔斧地修改。不再只是冒险故事,而是要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人与森林的关系,思考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修改过程比想象中艰难。有时一连几天写不出满意的内容,有时写了又撕,撕了又写。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完成这样一部作品。

一个雨夜,他正在为此苦恼,老周突然来到办公室:“明远,能帮个忙吗?队里要写育苗总结,俺们大老粗写不来...”

李明远自然答应。在帮助老周整理总结的过程中,他意外地听到了许多育苗背后的故事:如何为保护一片幼苗连夜守候,如何为找到合适的土壤翻越几个山头,如何为了一颗种子与专家书信往来半年...

“这些你怎么不早说?”李明远激动地问,“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啊!”

老周憨厚地笑笑:“这有啥好说的,不就是日常工作嘛。”

那一刻,李明远恍然大悟:最动人的故事往往藏在最平凡的日子里,在最平凡的人身上。他不需要刻意寻找“重大题材”,只需要真诚地记录这些真实的生活和人物。

从此,他的写作进入了新阶段。白天他更加留意观察林场的各色人物和日常琐事,晚上则将这些素材融入小说中。《林海深处》的主角不再是孤独的英雄,而是成长中的青年,周围环绕着各有特色的林场职工:粗犷而智慧的张队长,憨厚而坚韧的老周,幽默而善良的杨师傅...

他甚至以王海斌、赵卫东、孙建国等知青同伴为原型,创作了几个配角,写得活灵活现。大家读了他写的故事片段,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争相“对号入座”,提供更多素材。

“明远,这儿写得不对,”赵卫某指着一段,“我那会儿追姑娘可不是这么怂的!应该这样...”他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的“光辉事迹”,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夏至那天,林场发生了件大事:一场雷暴引发山火,火势直逼一片重要林地。全体职工和知青连夜上山灭火。

李明远第一次亲眼目睹森林大火的恐怖,也第一次感受到人与自然灾害搏斗的震撼。在烈火与浓烟中,他看到平时普通的职工们变成了无畏的战士,看到知青们褪去稚气,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毅力。

经过一夜奋战,火势终于被控制。下山时,每个人都被熏得漆黑,不少人受了轻伤,但眼神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