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魏书记,我...”他想解释,但老魏抬手制止了他。

“我看了,”老魏的声音出乎意料的平静,“没想到咱们林场有这么多故事可写。”

李明远紧张地等待下文。

老魏翻了几页,指着一段:“这里,主人公判断树龄的方法不对。落叶松不像红松,年轮不是那么数的。”他又翻了几页,“还有这里,黑熊冬天是蹲仓的,不会出来活动。”

李明远愣住了,没想到老魏关注的是这些细节。

“这样吧,”老魏最终说,“以后你写完一部分,先给我看看。我在林区二十年,有些事比你清楚。”

从此,李明远有了一个特殊的“顾问”。老魏不仅提供林业知识,还讲述了许多林区往事和人物故事。这些真实素材极大地丰富了小说内容。

1971年元旦,大雪终于停了。当第一辆解放卡车驶入林场时,大家仿佛看到了久别的亲人般欢呼雀跃。

邮递员带来了积压多日的信件和报纸,还有一封来自《黑龙江文艺》编辑部的信。

李明远疑惑地打开信,随即惊呆了。原来是王海斌偷偷将他的一篇短文寄给了刊物,而编辑部决定采用!

“明远!太好了!”王海斌比他还激动,“你的文章要发表了!”

消息很快传遍林场。这次没有人再嘲笑他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反而纷纷祝贺。

老魏找到他:“明远,有件事想和你商量。县里要办一份林业战线的报纸,缺个编辑。我觉得你合适,想推荐你去。”

这是返城的机会,是无数知青梦寐以求的离开林区的通道。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李明远拒绝了。

“谢谢魏书记,但我想留下来。”他说,“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里的故事还没有写完。”

那天晚上,李明远坐在油灯下,翻开新的一页稿纸。窗外是林海雪原,室内是温暖的灯光和同伴们的鼾声。

他写下标题:《林海星火》。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如同春蚕食叶,又如同种子破土。在那片茫茫林海中,一个作家正在诞生,一部作品正在成长,就像星火,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黑暗,预示黎明。

一)

《黑龙江文艺》的采用通知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场激起了层层涟漪。李明远的名字突然之间变得响亮起来,连附近林场的知青都听说红旗林场出了个“作家”。

然而李明远自己却异常平静。发表的是篇不足三千字的短文,题为《冬夜炉火》,描写的是大雪封山时林场职工围炉夜话的场景。编辑做了一些删改,去掉了他认为“过于细腻”的描写,增添了些“革命乐观主义”的语句。尽管如此,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李明远的手指还是微微发抖。

“明远,请客请客!”赵卫东搂着他的肩膀嚷嚷,“都得发表文章了,不表示表示?”

大家起哄着,李明远笑着应承下来,用刚收到的八块钱稿费买了不少糖果花生,晚上在宿舍开了个小茶话会。

热闹过后,王海斌悄悄问:“明远,下一篇写什么?能不能写写咱们采伐队?”

“对啊,”孙建国接话,“写写咱们怎么战天斗地,为祖国贡献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