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巷灯影里的未寄信
第一章 雨巷来客与老相机的温度
梅雨季的江南旧巷,总像被泡在一杯温吞的绿茶里。青石板路被雨水浸得发亮,倒映着两侧斑驳的砖墙——墙头上偶有几丛瓦松探出来,沾着的水珠顺着瓦檐往下滴,砸在巷口那盏褪色的红灯笼上,“嗒嗒”声混着远处的卖花声,裹着湿软的风飘进巷尾。
林微的“拾光造物社”就藏在这里,木质招牌上的“拾光”二字是奶奶生前写的,墨色被雨水晕开些,倒添了几分烟火气。此刻她正坐在靠窗的工作台前,指尖捏着细如牛毛的镊子,给一只民国银质发簪补缀断了的缠枝莲纹。发簪的银胎已经氧化发黑,她得先用细砂纸轻轻打磨,再用银焊膏一点点补缺口,整个过程像在给时光缝补伤口。
“叮铃——”门口的风铃忽然响了,打断了她的专注。
抬头时,一道颀长的身影正站在檐下躲雨。男人穿深色冲锋衣,肩头沾着的雨渍洇成了深痕,裤脚也湿了半截,手里紧紧抱着个黑色帆布包,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仿佛那包不是装着东西,而是捧着一团易碎的光。
“请问……这里能修旧相机吗?”他的声音比雨声沉些,带着点不确定的试探,目光扫过工作台上的旧钟表、老银饰,最后落在林微手里的发簪上,“我跑了三家维修店,都说修不了。”
林微放下镊子,指了指对面的木椅:“先拿过来看看吧,得看机型和损坏程度。”
男人走过来时,林微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樟脑味——那是旧物存放久了的味道,和她店里的气息很像。他小心翼翼地拉开帆布包拉链,取出一台深褐色的单反相机:机身有明显的磕碰痕迹,镜头盖没了,镜筒上蒙着层薄灰,快门键周围的漆皮已经磨掉,露出底下的金属色。
林微伸手接过的瞬间,指尖忽然一热——这是尼康F3,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机型,奶奶的遗物里,也曾有过一台一模一样的。当年奶奶总说,这相机是“能留住光的宝贝”,她年轻时的照片,全是用这台相机拍的。
“是爷爷留下的。”男人见她盯着相机发愣,主动开口,指腹轻轻摩挲着相机顶部的拨盘,“他上个月走了,走之前攥着我的手说,相机里有张很重要的照片,让我一定要找出来。可现在开不了机,连电池仓都锈住了。”
林微按下开机键,屏幕果然一片漆黑,连指示灯都没亮。她掀开电池仓盖,里面的旧锂电池已经漏液,金属触点锈得发黑,像结了层褐色的痂。“先清理电池仓吧,可能是触点氧化导致的断电。”她转头从抽屉里拿出酒精棉、细砂纸和新的锂电池,“你等会儿?还是明天来取?”
“我等吧。”男人拉过木椅坐下,目光落在工作台角落那只蓝布包上——包里露着半块绣着白玉兰的手帕,是林微奶奶的遗物。“你修复这些旧东西多久了?”他问,语气比刚才放松些。
“大学毕业就开了这家店,五年了。”林微用细砂纸轻轻打磨触点,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老人的皱纹,“你爷爷以前是摄影师?这机型很老,当年能用上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