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他详细描述他养的那盆迷你仙人掌(她离别时塞给他的),说它似乎长出了一层几乎看不见的绒毛,在阳光下闪着微光,他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小雨滴二号”。他很少直白地说“想念”,但通篇都是迫不及待的分享欲,仿佛要把她缺席的每一个生活片段,都生动地复刻给她看。

小雨的回信则要克制、工整许多。内容大多围绕着学习进度、省城与故乡的不同、母亲的辛劳。她的情绪被小心翼翼地包裹在客观叙述之下。但细心的读者或许能发现,她的字里行间也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她会在一板一眼地汇报完模拟考成绩后,加上一句:“今天晚自习回家,路灯下的雨丝很像你书签上垂下的链子。” 或者在抱怨完食堂千篇一律的饭菜后,笔锋一转:“不过窗外的梧桐树叶子黄了,落了一地,下雨时踩上去沙沙响,也没那么讨厌了。” 这种尝试性的、对细微美好的捕捉,连她自己都未曾完全察觉,却是一种缓慢而确凿的内心蜕变的开始。

通信的延迟,让等待和阅读都变成了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期待。每一次从门房大爷那里拿到信,指尖触到信封的厚度,心跳都会漏掉半拍。她开始下意识地用周阳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天空的配色,街头巷尾的人间烟火,陌生人一个善意的眼神。她试着将这些观察也写进回信里,虽然笔触依旧生涩,但已然是一种勇敢的敞开。

1 高考与抉择

高考结束那天,巨大的喧嚣过后是更深的寂静。小雨随着人潮走出考场,夏日阳光刺眼,她眯起眼,深吸了一口气,感觉像是刚刚结束一场漫长而耗尽全力的泅渡,终于抵达了对岸,尽管对岸的风景依旧未知。手机开机,信号恢复的瞬间,第一条跳出来的信息就是周阳的:“考完别对答案,让脑子休息。无论结果如何,你都是那个在雨里站得笔直、眼神倔强的林小雨,这就够了。”

没有过多的询问,只有全然的信任和接纳。小雨看着屏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一种被稳稳接住的感觉,驱散了考后的虚空和不安。

然而,填报志愿才是真正的战场。母亲的希望明确而现实:留在省城,读师范或者财经,学费相对低廉,将来工作稳定,能早点帮衬家里。亲戚们也在饭桌上旁敲侧击,说着“女孩子安稳最重要”的道理。那本厚厚的志愿填报指南,在小雨手中重若千斤。她内心深处向往的是南方那所以风景优美和学术自由闻名的大学,那里有她真正感兴趣的环境科学专业。多少个夜晚,她对着地图上那个遥远的城市发呆,内心在天平两端剧烈摇摆。

压力最大的时候,她在深夜给周阳打电话,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电话那头,周阳安静地听着,没有轻易给出“坚持自己”或者“听从母亲”的建议。他只是问:“小雨,你闭上眼睛,抛开我妈会怎么想、亲戚会怎么说、将来好不好找工作这些声音,只问你自己,你最想去哪里度过接下来的四年?那四年,是你自己的生命,每一天都要你自己去感受。”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变得更加温柔:“而且,你记得吗?我们第一次见面,你站在雨里,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觉得全世界都糟透了。可是现在,你会告诉我路灯下的雨丝很美,会注意到落叶的声音。小雨,你比你想象中更有力量,也更懂得发现美好。我相信你的选择,无论你选哪条路,都能走出自己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