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鬼使神差地打开电脑,开始在馆内数据库检索“林嗣渊”和“蠹鱼录”。
林嗣渊,民国著名藏书家,1943年离奇死于家中,官方记录为自杀。但民间传言,他与当时一桩轰动一时的连环命案有关。而《蠹鱼录》...检索结果令人失望,只有零星记载,称其为“林氏秘藏,内容不详”。
窗外夜色渐深,雪光映得室内一片幽蓝。我做了个决定:我要解开这个谜团。
2 血书之谜
接下来的几天,我完全沉浸在故纸堆中。利用权限,我调阅了图书馆所有关于民国时期江北市的史料,特别是1943年前后的社会新闻。
微缩胶卷在阅读器上缓缓滚动,泛黄的旧报纸页面逐一呈现。社会版角落里的几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1943年2月13日,商人赵某被发现在自家书房溺水身亡,现场发现倾倒砚台,判定为意外。
1943年2月15日,学者钱某在书阁悬梁,留有遗书,判定为自杀。
1943年2月18日,绅士孙某遭烛台倾倒引发火灾,不幸焚身而亡,判定为意外。
1943年2月20日,军官李某被刺死于剑阁,凶器为其收藏的古剑,判定为劫杀。
1943年2月23日,藏书家林嗣渊(周某?)于家中服毒自尽,留有遗书,判定为自杀。
我的呼吸几乎停止。日期、姓氏、死法——全部与血书预言吻合!唯一不同的是最后一人:血书中的“周轶”变成了林嗣渊。是化名?还是...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所有这些命案都被判定为自杀或意外,没有任何联系。若不是这页血书,五条人命就将永远被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里。
“凶手就在我们之中”——血书中的这句话在我脑中回响。这意味着,五个人彼此相识,甚至可能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
我立刻开始查找这五人之间的关联。经过一整夜的搜索,一条线索浮现出来:1942年秋,江北市曾举办过一次规模盛大的古籍拍卖会,这五人都曾是参会者。据记载,拍卖会上出现了一部宋版《礼记》,最终被匿名买家以天价购得。
宋版《礼记》...会不会就是血书中提到的“那件东西”?
凌晨四点,修复室只剩我一人。灯光在书页上投下光圈,我忽然感到一阵寒意。起身想去倒杯热水,却瞥见窗外似乎有人影一闪而过。
是保安巡逻吗?我走到窗前,楼下庭院空无一人,只有积雪反射着惨白的光。或许是我眼花了。
回到工作台,我愣住了——《蠹鱼录》的位置被移动过,原本合上的书页现在微微张开。
心脏骤停一拍。有人进来过?我环顾四周,书架间的阴影似乎比平时更加浓重。快步走到门口,走廊空无一人,只有安全出口的绿灯幽幽亮着。
是心理作用吗?还是...
我锁上门,回到桌前,决心尽快破解血书中的密码。“线索在《尔雅》释天第八,方位依星图而定。”
馆内藏有多个版本的《尔雅》,我选择了最古老的明刻本。翻到“释天第八”,内容是古代对天文星象的解释,配有简陋的星图。
“方位依星图而定”——是什么意思?我对比血书上的文字布局,忽然发现那些喷溅状血斑的位置似乎有规律。将血书覆在星图上对准光线,几个血斑恰好盖住了某些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