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是林晓吗?”
温和的男声在身后响起,林晓转身,看到穿白衬衫的男生,背着旧相机包,手里拿着《城市的细节》。男生个子不算高,戴细框眼镜,笑起来有浅浅的梨涡:“我是周屿,这本书是我之前捐给‘微光书屋’的,夹了大学笔记,没想到被你找到。”
林晓接过书,指尖碰了碰他的手,赶紧收回:“是我买的,看到批注觉得有意思……”话没说完就结巴,低头盯着帆布鞋。
周屿看出她紧张,指了指巷子:“别紧张,我不是坏人。走,带你逛逛,3点的阳光刚好照得到老店铺。”
他带头往里走,林晓跟在后面放松下来。巷子不宽,两旁老房子爬满爬山虎,有的墙面画着孩子的涂鸦。“这家是王奶奶的手工糖铺,开了快三十年。”周屿停在“王记糖铺”前,店里飘出焦糖味。王奶奶看到周屿,笑着递来两颗橘子糖:“刚做的,还软着呢。”
3 温暖的故事
林晓剥开放进嘴里,甜甜的橘子味像小时候的味道,忍不住笑了。
往前走是织毛衣的小店,店主李阿姨正织粉色小毛衣:“小周,上次你帮我拍的‘老手艺’照片,我孙女拿去学校展览了!”周屿说帮阿姨拍照片留纪念,林晓赶紧记在本子上:“王记糖铺:三十年手工糖,橘子糖招牌;李阿姨织衣店:手工定制,店主孙女读小学。”
逛到巷子尽头的小广场,周屿指了指长椅:“坐会儿吧,晒晒太阳。”
林晓坐下,忍不住问:“我写这些巷子和店铺,会不会没人看?领导总说要数据,要转发,可这些故事好像不‘抓眼球’。”
周屿拿出相机拍老槐树,转头说:“我以前也执着数据。刚做自由摄影师时,为了商单拍很多网红打卡照,精致却没温度。去年冬天,有个老爷爷找我拍老房子,说老伴走了,想留纪念。我陪他拍了三天,后来他说看到照片,像老伴还在身边。”
他看着林晓,眼神认真:“林晓,‘有用’不一定是数据。你写的故事,能让一个人想起小时候,能让一个人想去看看这些地方,这就是有意义的。”
林晓心里忽然亮了——她真正想写的,不是“怎么让别人买东西”,而是“怎么让别人看到生活里的小美好”。
晚上,林晓坐在电脑前,指尖飞快敲击。她用简单的语言写王奶奶的糖铺、李阿姨的织衣店、老槐树下的阳光,苏瑶帮拍的照片里,王奶奶熬糖的侧脸、李阿姨织毛衣的手,都很温暖。陈默帮她改了开头:“东城区的老槐树巷里,藏着一家开了三十年的手工糖铺,下午3点的阳光照进来,能看到糖罐里的橘子糖在发光。”
稿子发布那天早上,林晓盯着后台,数据平平。到中午,三条长评论弹出来:
• “我小时候住这附近!王奶奶的橘子糖我总买,周末回去看看!”
• “上周看到穿白衬衫的男生拍照,原来就是帮阿姨拍‘老手艺’的!下次带妈妈来。”
• “这篇看得我暖暖的,原来身边还有这么有故事的地方。作者加油!”
林晓笑了,给周屿发截图:“谢谢你,这些评论让我觉得值得。”
周屿很快回复,附了张照片——老槐树巷的阳光照在糖铺玻璃罐上,橘子糖闪闪发光:“你的文字,让这些照片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