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旧书店的秘密
旧书店里的晨光
晚上十点半,写字楼的灯光还亮着大半,林晓盯着电脑屏幕上“美妆种草稿V4”的文档,指尖在键盘上悬了很久,最终只敲出一个“嗯”字,发给了领导张姐。
空调风有点凉,她裹了裹搭在椅背上的薄外套,目光扫过桌角——那里放着一杯早就凉透的美式,杯壁凝的水珠洇湿了杯垫,留下一圈皱巴巴的印子,像她此刻的心情。这已经是她连续加班的第三周,从“油皮夏天怎么控油”到“早C晚A是不是智商税”,稿子改了一版又一版,始终踩不准张姐要的“感觉”。
手机震了一下,是同事小雅发来的微信:“晓晓,张姐刚在茶水间跟我说,你写的太‘温’了,不够有冲击力,得学那些爆款,多加点‘再不买就晚了’‘油痘肌必入’这种话,数据才上得去。”
林晓盯着屏幕上自己写的句子——“这支乳液涂开像融了的云朵,早上涂完出门,到下午脸还是软软的”,忽然觉得有点可笑。她当初进这家新媒体公司,是因为面试时张姐说“我们要做有温度的内容”,可现在,“温度”抵不过KPI,“柔软”要让给“焦虑营销”。
她想反驳,却怕张姐觉得她“不懂变通”,怕同事觉得她“死磕没用的”,就连选“内容策划”岗位,也是因为爸妈说“稳定,适合女生”。手指在输入框里删删改改,最后只回了小雅一句“谢谢提醒,我再改改”。
十一点十五分,林晓关掉电脑。电梯镜面映出她眼底的红血丝,还有额前五块钱买的黑色发卡——上周加班时头发总挡眼睛,随手在便利店买的,成了最近的“刚需”。
回到租的15㎡小公寓,开门就是一股闷味儿。她没开大灯,只拧亮书桌上的小台灯,暖黄的光罩住日记本和两个没拆封的快递盒——印着“30天搞定职场文案”“新媒体数据运营实战课”,是上周刷到“同事都在偷偷学”的推文时脑子一热下单的,现在看着只觉得更累。
日记本前几页记的都是“改稿”“对接品牌”,最新一行停在三天前:“今天又没敢跟领导说‘我想试试小众主题’”。笔尖顿了顿,她想写“今天好难过”,又觉得矫情,最后只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哭脸。
手机响了,是妈妈的视频电话。林晓深吸一口气,调整出笑脸接起:“妈,这么晚还没睡啊?”
“你才晚呢!又加班?”妈妈的声音带着担心,“隔壁小李家女儿考上公务员了,朝九晚五,你要不要也试试?女生还是稳定点好。”
林晓握着手机,手指抠着沙发缝:“妈,我现在工作挺好的……”
“好什么好?上次你跟领导吵架还哭了呢!”妈妈打断她,语气软下来,“我不是逼你,就是怕你受委屈。”
挂了电话,林晓把脸埋进抱枕里,胸口闷得慌。她不想考编,可“连一篇稿子都做不了主”的日子,真的值得吗?
不知道闷了多久,林晓揣着钥匙出了门。附近有家“微光书屋”,是上次加班晚了偶然发现的。书店不大,灯光暖黄,架子上堆着旧书,空气里有纸页和灰尘的味道。
老板是戴眼镜的老爷爷,见她进来只说“随便看”。林晓沿着书架走,指尖划过《城南旧事》《小王子》,最后在角落看到一本蓝色封皮的《城市的细节》,封皮磨出了毛边。翻开,里面夹着泛黄的书签,扉页有个邮箱地址,下面画了个小太阳。再往后翻,每页都有零星批注:“西城区的胡同春天开海棠花”“东城区的老槐树巷,下午3点有最好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