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她知道江屿工作辛苦,她想让他一回到家,就能有一个完全属于他的、可以卸下所有疲惫的角落。

起初,江屿很珍惜这个“座位”。他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看到沙发上的灯光和那杯热饮,眼里总会涌上浓浓的感动。他会坐下来,把林晚拉进怀里,跟她讲今天工作上的趣事,或者遇到的难题。

林晚就静静地听着,时而给他递上一块水果,时而帮他揉揉太阳穴。那个小小的沙发,承载了他们最初的、最质朴的幸福。

“晚晚,谢谢你。”江屿有一次,吻着她的额头说,“有这个家,有你等我,我再累也值得。”

“这是你的座位,”林晚笑着说,“永远都是。”

“永远。”江屿郑重地承诺。

然而,“永远”这个词,在现实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随着江屿的项目越来越多,职位越来越高,他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从一开始的十点、十一点,到后来的凌晨一两点,甚至通宵不归。

那个“座位”,开始空了。

牛奶从温热变凉,再从凉透被倒掉。茶香袅袅升起,又慢慢消散。林晚依然每天坚持布置,像一种固执的仪式。她告诉自己,他只是太忙了,他心里还是有这个家的,有她的。

她开始失眠。每天晚上,她都会坐在江屿的座位旁边,抱着一个抱枕,静静地等。听着楼道里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又在门口停下,心脏便随之狂跳,可当脚步声远去,希望便又一次落空。

她开始害怕黑夜,害怕寂静。寂静像一个巨大的怪兽,会吞噬掉她所有的安全感。她需要江屿的声音,他的呼吸,他的体温,来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人。

她开始频繁地给他打电话。

“江屿,你吃饭了吗?”

“江屿,什么时候回来?”

“江屿,我好想你。”

起初,江屿还会耐心地回应:“快了,宝贝。等我忙完这个项目就好好陪你。”

但渐渐地,他的语气变得不耐烦。

“林晚,我正在开会,能不能别总打电话?”

“我不是说了吗?今晚不回去了,你怎么还不睡?”

“你能不能成熟一点?我这么拼,不就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吗?”

“未来”这个词,像一根针,狠狠扎进林晚的心里。

她的未来,就是有他的每一个当下。可他的未来,却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需要牺牲现在去换取的目标。

她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未来,不能建立在每一个相拥的夜晚,每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每一次在“座位”上的依偎之上?

那个曾经被江屿视若珍宝的“座位”,渐渐成了一个讽刺的符号。它代表着等待,代表着习惯,代表着林晚一厢情愿的坚守,和江屿渐行渐远的身影。

它不再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而是一个冰冷的、提醒着她有多么孤独的,空缺。

第三章:字字句句的刑具

江屿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即使回来,也总是带着一身酒气和疲惫。他倒头就睡,连和林晚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他们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我回来了”和“晚安”。

林晚感觉自己像一株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植物,正在慢慢枯萎。她渴望阳光,渴望水分,渴望江屿的注视和爱抚,可她得到的,只有长久的、令人窒息的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