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巷邮筒”的故事渐渐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有的是为了寄一封写给远方的信,有的是为了听一听邮筒背后的故事,还有的是为了在书店里寻一份宁静。

这天,一个电视台的记者来到了老巷。记者听说了“老巷邮筒”的故事,想来做一个专题报道。林未带着记者走遍了老巷,给她讲了邮筒旁发生的一个又一个故事——老奶奶写给老伴的信,男孩写给女孩的情书,男人写给妈妈的思念,女孩写给男朋友的等待。

记者被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这些故事太温暖了,这座邮筒不仅是一个寄信的工具,更是一个承载着人们情感的符号。”

专题报道播出后,“老巷邮筒”火了。每天都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是为了寄一封信,有的是为了和邮筒合影,还有的是为了在书店里感受那份独特的温暖。

老巷变得热闹起来,可林未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模样。他每天清晨整理书架,傍晚看着邮递员取信,闲暇时和老巷里的人聊天,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他知道,人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为了看一座邮筒,更是为了寻找一份内心的宁静和情感的寄托。

这天,那个曾经寄信给妈妈的小女孩又来到了书店。她已经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手里拿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哥哥,我考上大学了!”她开心地说,“我想寄一封信给妈妈,告诉她这个好消息。”

林未笑着点了点头:“好啊,我这里有邮票,你拿去用。”

女孩接过邮票,走到邮筒前,认真地写着信封上的地址。阳光洒在她的身上,仿佛给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林未站在书店门口,看着她投下信件的背影,忽然想起了第一次见到她的样子。时光飞逝,可这座邮筒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开始和结束。

晚上关店时,林未拿出一本笔记本,上面记满了邮筒旁发生的故事。他翻开笔记本,看着那些熟悉的名字和情节,嘴角露出了微笑。他知道,这些故事还会继续下去,而这座“时光邮筒”,也会一直守在这里,等待着更多人的到来,倾听更多人的心事,传递更多人的情感。

夜深了,老巷里静悄悄的,只有邮筒在月光下沉默地矗立着。它就像一个时光的见证者,记录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也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而林未的旧书店,就像一个温暖的港湾,为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提供着一份宁静和慰藉。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总是行色匆匆,忘记了停下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可在老巷深处的“时光邮筒”旁,人们可以放慢脚步,写下自己的心事,寄给远方的人,也寄给未来的自己。或许,这就是“时光邮筒”之所以能打动人心的原因——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久违的温暖和感动。

而林未,也在守护这座邮筒和这家书店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他知道,只要这座邮筒还在,只要这家书店还在,老巷里的故事就会一直延续下去,温暖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林未的旧书店门口,渐渐多了一个木牌,上面用毛笔写着“可代寄信,免费提供邮票”。木牌是老巷口修鞋的张师傅帮忙做的,打磨得光滑温润,和旁边的时光邮筒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