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没用,拖累你们了。”玉良哭着说。

杨洋握紧她的手:“胡说,你是我媳妇,是番茄的妈妈,我们是一家人。”

治疗费用不菲,杨洋更加拼命工作。邻居张阿姨偶尔帮忙照看番茄,劝杨洋:“小伙子,你也得顾着自己身体。”杨洋只是笑笑:“没事,撑得住。”

转机出现在番茄三岁那年。玉良无意间发现小区垃圾桶旁被人丢弃的几盆枯萎花草,她带回修车铺阁楼上,细心照料,竟救活了两盆。于是杨洋在修车铺门口辟出一小块地方,让玉良摆弄花草。渐渐地,多了几盆番茄植株,青的果红的果,点缀着油腻腻的修车铺。

玉良的情绪随着植物生长慢慢好转。她开始帮忙记账,偶尔为顾客倒杯水,脸上有了笑容。番茄四岁时,玉良发现自己又怀孕了,这次她坚持要留下孩子,却不幸流产。杨洋请了三天假,默默陪在她身边,不曾有一句埋怨。

“我们再要一个吧?”玉良说。

杨洋摇头:“有番茄就够了,你身体要紧。”

番茄渐渐长大,继承了母亲的敏感和父亲的坚韧。她读书用功,最喜欢跳舞,每次经过广场看见人跳舞就移不开眼。玉良省下半年的买菜钱,为女儿报了社区舞蹈班。

“太贵了,我不学了。”番茄懂事地说。

玉良摸摸女儿的头:“妈没读多少书,你爸也没机会学喜欢的东西,你喜欢就学。”

番茄练舞刻苦,天赋渐渐显露。十岁那年,老师推荐她报考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机会难得,但费用高昂,且需要家长陪同。全家陷入沉默。

夜里,玉良对杨洋说:“让番茄去吧,我去北京陪她,你留在上海继续开店。”

“北京开销大,你们住哪?吃啥?”

“我找份工作,总能活下去。”

杨洋辗转反侧一整夜,第二天清晨红着眼眶说:“修车铺我盘出去,咱们一起去北京。我从头开始,总能修车。”

“不行,”玉良坚决摇头,“这是你多年的心血。”

最终妥协方案:玉良陪番茄去北京,杨洋留在上海继续经营修车铺,加倍努力工作支撑她们在北京的开销。

离别那天,番茄哭了,杨洋把她搂在怀里:“闺女,好好跳,跳出咱们没见过的天地。”

玉良和女儿在北京租住在地下室,她找了份超市收银的工作,省吃俭用供女儿学舞。每天接送番茄后,她最大的乐趣是和杨洋视频,看他展示修车铺的新客户、新变化。杨洋每月坐最便宜的夜班火车来北京看她们,带来自家种的番茄和上海小吃。

三年后,番茄因成绩优异获得全额奖学金,玉良压力顿减。她报名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园艺治疗培训,后来成为助教,帮助那些与她曾经一样受抑郁困扰的人。

又一个春天,番茄被选为领舞参加重要演出。杨洋提前一天关店来到北京,穿着唯一一套西装坐在台下。玉良穿着新买的连衣裙,手里捧着自家种的番茄刚刚结出的小果实。

舞台上,番茄翩翩起舞,如飞翔的鸟。灯光下,她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和美。

杨洋悄悄握住玉良的手,发现她在默默流泪。

“哭啥?”他轻声问。

“想起小时候,我在番茄地里干活,总觉得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现在看着番茄,才发现天地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