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天!大佬!所以你这是……FIRE了吗?”女孩眼睛发光,“财务自由,提前退休!我们的梦想啊!”

陈序擦着咖啡杯,沉吟片刻:“不算完全FIRE吧,只是换种活法。自由不自由,看心境,不光看账户。”

“太酷了!从陆家嘴到长江边,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男孩感叹,“那我们得多住两天,沾沾仙气!”

陈序被他们的直白逗笑。送他们回房时,夕阳正将江面染成金红色,一艘货轮拉长着影子缓缓划过,对岸山峦叠嶂,镇子里的炊烟袅袅升起,传来隐约的饭香和麻将声。

女孩忽然安静下来,靠在栏杆上,轻声说:“这里好像有种魔力,让人一下子……静下来了。”

陈序看着眼前的景色,点了点头。是啊,静下来了。那种从骨髓里透出来的安宁,是再多钱在都市里也买不到的。他忽然理解了“归期”的意义。

(四)

“归期”渐渐有了口碑。来的多是厌倦了常规景点的背包客、艺术家、寻求静谧的都市白领,甚至还有专门来写生的美院学生。陈序话不多,但阅历和见识放在那里,总能和不同的人聊上几句。他泡得一手好咖啡,偶尔露一手的重庆小面让客人惊艳,还能指着江面,讲讲哪里是曾经的古渡口,哪里又有关于“鬼城”的民间传说。

他熟悉却又陌生着这个小镇。熟悉的是记忆里的轮廓,陌生的是它几十年来的细微变化。他重新学着用脚步丈量青石板路,去辨认那些即将消失的老手艺铺子,去菜市场听熟悉的乡音讨价还价。日子慢了下来,慢得可以看清阳光如何一寸寸移动过天井,慢得可以听清雨滴敲打芭蕉叶的节奏。

但生活并非总是诗意。古镇的潮湿天气让家具需要频繁养护,偶尔的停电停水需要应对,邻里关系的微妙处理,甚至如何有效地驱除蚊虫,都是新课题。更有趣的是,他“精英返乡”的身份,让他在镇上成了个小小的“名人”,时常要应对各种好奇、打探,甚至是不以为然的打量。

那天,镇小学的校长,一位戴着厚眼镜的老先生,踱步进来,说是参观,实则考察。

“陈先生从大城市回来,给我们这小镇带来新气象啊。”校长喝着茶,语气客气但带着审视。

“校长您叫我小陈就好。”陈序态度谦和,“只是回家,谈不上什么新气象。”

“你这个民宿,很好,很有格调。不过……”校长话锋一转,“我们这镇上,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出去了。学校的孩子,很多没见过外面的世界,甚至没正经喝过一杯咖啡。”

陈序心中一动,似乎明白了校长的来意。

果然,校长接着说:“陈先生见识广博,不知道有没有兴趣,偶尔来学校给孩子们讲讲?不用讲什么高深的,就讲讲外面的城市是什么样的,讲讲咖啡是怎么做的,或者……随便讲讲什么都行,给他们开开眼界的缝。”

陈序略有迟疑。他回来是想寻求清净的。

校长叹了口气,眼神望向窗外安静的街道:“我们知道,小镇留不住年轻人。但至少,让这些娃儿在走出去之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或许……以后他们有了本事,也会有人愿意回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