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陈序挽着白衬衫的袖子,额角沁出细汗,闻言笑了笑,递过去一瓶矿泉水:“三叔公,真的。城里待腻了,回来透透气。这老房子空着也是浪费,收拾出来,给那些想来镇上逛逛的人有个落脚的地方,挺好。”

“透气?我们这江风吹起是舒服,但能当饭吃?”三叔公摇摇头,“你妈老汉晓得哦?”

“知道,他们尊重我的决定。”陈序点头。父母起初的震惊不亚于三叔公,但或许是看他太过疲惫,或许是出于对儿子能力的某种信任,最终选择了沉默的支持。

祖屋是典型的川东临江吊脚楼,三层,木质结构为主,岁月侵蚀得厉害,但骨架依然硬朗。推开窗,浩荡长江就在眼前,船只鸣着汽笛缓缓驶过,对岸是郁郁青山。位置绝佳,就在古镇老街的尽头,相对安静,又占着最好的观江视角。

设计图纸是他自己画的。摒弃了星级酒店的奢华风,也避免了过于泛滥的“性冷淡”北欧风。他想要的是“在地感”。保留木结构的斑驳痕迹,换上隔音保温更好的老式花窗玻璃,地面铺上打磨光滑的青石板。家具多是去找老木匠定做,或者从附近村民手里淘换来的老物件,擦拭修补,配上素雅的棉麻垫子。每个房间都以江上景物命名:“朝霞”、“晚渡”、“白鹭”、“青峦”。最大的那间观景房,甚至有一个延伸出去的露台,摆着两把竹椅,一个小几,正对江心。

装修过程琐碎且耗神,远超任何一个并购案的复杂程度。要和镇上的老师傅沟通设计意图,要协调各种材料的运输,要应对阴雨天气的耽搁。陈序却乐在其中。这种每一分进展都看得见摸得着、与真实物理世界打交道的感觉,让他感到踏实。他黑了,瘦了,但眼神里的疲惫逐渐被一种专注的光彩取代。

三个月后,“归期”民宿悄然试营业。没有大肆宣传,只在几个小众旅行平台挂了信息。门脸很低调,一块老樟木刻的招牌,请镇上书法最好的老先生题了“归期”二字,旁边一行小篆:“人生自有归期,此心安处是吾乡”。

(三)

第一批客人是一对来自成都的年轻情侣,摄影师和自由撰稿人。他们被临江的露台吸引,订了“晚渡”房。

“老板,你这view也太绝了吧!”女孩放下行李就冲到露台,举着相机拍个不停,“简直不像在丰都,像在某个峡湾!”

陈序正在吧台后手冲咖啡,闻言抬头笑了笑:“江景是老天爷赏饭吃,咖啡是我自己学的,尝尝?”

他引以为傲的,除了江景,就是这个小小的咖啡角。从意大利进口的半自动咖啡机,各类豆子齐全,手冲器具一套。这是在都市生活中保留下来的唯一“奢侈”习惯,如今成了连接过往与现在的一个微妙触点。

男孩凑过来,看着陈序行云流水的操作:“老板,看你手法很专业啊,不像新手。”

“以前在重庆,靠这个续命。”陈序轻描淡写,将两杯拉花精致的拿铁推过去,“尝尝,本地水,试试味道有没有不一样。”

闲聊中得知,陈序曾是投行精英,两人惊讶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