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他召集儿孙们开家庭会议。大儿子已经去世,代表老大一家来的是长孙李明的儿子李文博;老二和老三也都带着家人从城里赶回来了。
“开发区是大事,咱们个人得服从集体。”老二首先发言,“再说,拆迁补偿不少,可以在城里买好几套房子呢。”
老三附和道:“二哥说得对,爸,您年纪大了,也该享享清福了。搬到城里住楼房,有暖气有空调,多舒服。”
李文博却表示反对:“二叔三叔,你们常年不在村里,不知道爷爷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这是我们的根啊,不能轻易放弃。”
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都把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李老汉。
老人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很有分量:“我活了七十多年,经历了土改、合作社、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见证了多少变化啊。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这是好事。开发区能给更多人带来就业和发展机会,我们应该支持。”
他停顿了一下,环视着儿孙们,“但是,我们的根在这里。祖先的坟茔在这里,我们的记忆在这里。我希望,即使村庄拆迁了,我们李家的人也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最后,李家村还是拆迁了。村民们拿到了补偿款,陆续搬走了。有的去了县城,有的去了省城,开始了新的生活。
李老汉和老伴选择在县城郊区买了一个带院子的小房子。他在院子里开辟了一块菜地,依然每天劳作。老伴养了几只鸡,日子过得倒也惬意。
周末,儿孙们会来看望他们。李文博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县农业局工作,经常来请教农业问题。
“爷爷,现在推广绿色农业,您的老经验又派上用场了。”李文博笑着说。
李老汉点点头,“不管科技怎么发达,种地的基本道理不会变。土地是最诚实的,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
最让李老汉高兴的是,开发区并没有完全抹去李家村的痕迹。根据规划,村头的老槐树和那盘石磨被保留下来,建成了一座小公园,立了一块碑,记录着李家村的历史。
李老汉经常去那里坐坐,遇到同样来怀旧的老邻居,就聊聊天,回忆往事。
一天,县里文化馆的人来找他,说要采集农村记忆,为后人留下资料。他们带来了摄像机和录音设备,请李老汉讲述农村的生活和变化。
面对镜头,李老汉有些紧张,但一谈起土地和庄稼,他的话就多了起来。从选种、育苗、耕田、播种,到施肥、除草、收割、储藏,他讲得详细而生动。还即兴唱了几首几乎失传的农谣。
采访结束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紧紧握着他的手:“李大爷,您简直就是一部活历史啊!这些资料太珍贵了。”
李老汉笑了笑,“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农民,种了一辈子地。这些经验啊,都是我爹和我爷爷传下来的,现在我也传给你们,希望能对后人有点用。”
回家的路上,李老汉绕道去老槐树公园坐了一会儿。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老槐树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几个孩子正在公园里玩耍,笑声清脆悦耳。
看着这一幕,李老汉忽然感到释然了。村庄虽然消失了,但生活还在继续,生命还在延续。老槐树依然挺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土地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养育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