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李家村,已经是八十年代中期了。土地承包到户,村民们有了自己的责任田,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李老汉家分到了十五亩地,他精心耕作,科学种田,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村里通了电,有了自来水,土路铺成了柏油路。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陆续进入农家院落。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带回外面的新鲜事物和观念。村庄在悄悄地变化着。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九十年代末。县里引进了一家化肥厂,征用了村里的大片土地,包括李老汉家的五亩好地。村民们拿到了一笔补偿款,有的人用这笔钱盖起了新房,有的人做起了小生意。
李老汉却愁眉不展。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一下子少了五亩,意味着收入减少。三个儿子中,只有老大愿意留在村里种地,老二和老三都去城里打工了。
“爹,现在种地不挣钱,不如把地包出去,跟我们去城里住吧。”老二劝他。
李老汉摇头,“我哪也不去,就在这李家村。你们年轻人向往外面的世界,我理解。但我这老骨头,离了土地活不了。”
儿子们无奈,只好由着他。老伴倒是想得开,“你爹就是这样,倔得像头驴。让他守着那几亩地吧,那是他的命。”
确实,对李老汉来说,土地不仅仅是生产资料,更是精神的寄托。在土地上劳作,让他感到踏实和安宁。看着种子发芽、生长、成熟,他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奇迹。这是任何城市生活都无法替代的。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李家村的变化更快了。新农村建设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垃圾集中处理,厕所改造,家家户户通上了互联网。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播种机、收割机取代了大部分人力劳动。
李老汉也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通过视频与在城里的儿孙通话。但他依然坚持部分人工劳作,尤其是他精心打理的菜园子。
园子里种着各种蔬菜: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辣椒...一畦一畦,整齐划一,生机勃勃。每天清晨,李老汉都会在菜园里忙活一阵,除草、浇水、捉虫。然后摘一些新鲜的蔬菜,交给老伴做早饭。
“自己种的菜,味道就是不一样。”他常常自豪地对来访的客人说。
客人们大多是来自城市的亲戚或儿子们的朋友。他们对农村生活充满好奇,喜欢在李老汉家的农家院里吃顿饭,体验一下乡村生活。
这时,李老汉就会化身导游,带他们参观村庄,讲解农事知识,分享农村的故事。客人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人甚至会住上几天,体验一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李大爷,您真该写本书,把这些故事都记下来。”一位来自北京的作家客人建议道。
李老汉笑了,“我一个大老粗,哪会写什么书。这些故事啊,都记在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然而,变化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零一八年,县里规划建设经济开发区,李家村被列入拆迁范围。消息传来,全村哗然。
“凭什么拆我们的村子?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开发区能带来发展和就业,是好事啊。”
村民们分成两派,争论不休。李老汉沉默着,整天坐在老槐树下,看着熟悉的村庄,眼神里满是眷恋与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