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更新时间:2025-09-20 03:52:48

一九六五年,十八岁的李建军——那时的李老汉还是个毛头小子——第一次离开李家村。他背着简单的行李,步行三十里路到县城,然后搭上一辆拖拉机,颠簸了整整一天,才到了地区所在的市里。

城里的高楼大厦让他眼花缭乱,宽阔的马路上汽车呼啸而过,商店橱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令人兴奋。他在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搬砖拌泥,虽然辛苦,但挣的钱比种地多多了。

工友中有个叫秀珍的姑娘,来自邻县农村,梳着两条大辫子,眼睛明亮得像天上的星星。他们一起干活,一起吃饭,渐渐地,两颗年轻的心靠在了一起。

晚上,他们常常坐在工地旁的河堤上,看着城里的灯火,憧憬着未来。

“建军哥,咱们以后就在城里安家吧?”秀珍靠在他的肩膀上,轻声说。

李建军搂着她的肩,“好,咱们攒够了钱,就买间小房子,再也不回农村了。”

然而,命运总是爱开玩笑。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建筑工地停工了,城里乱成一团。红卫兵到处抓“牛鬼蛇神”,就连他们这些农民工也受到波及。

一天晚上,工棚里突然闯进一群红卫兵,说是要清查“反革命分子”。混乱中,秀珍被推倒在地,头撞在砖块上,血流如注。李建军背起她就往医院跑,可是已经太晚了。颅内出血,抢救无效。

李建军永远记得那个夜晚,医院走廊里昏暗的灯光,医生无奈的摇头,以及秀珍逐渐冰凉的手。他把秀珍的遗体送回她的家乡安葬,然后在那个小山村呆了整整一个月,每天坐在坟前,一言不发。

最后,他回到了李家村。父母什么也没问,只是默默地给他盛了一碗饭。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想过离开农村。

“爷爷,后来呢?”小强听得入神,连饭都忘了吃。

李老汉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后来就在村里种地,娶了你奶奶,生了你爸和你叔伯们,一辈子就这么过来了。”

二狗子叹了口气,“这故事听多少遍都心里发酸。叔,秀珍阿姨要是知道您现在儿孙满堂,也该安心了。”

休息够了,大家继续干活。太阳西斜时,一片麦田已经收割完毕。麦子捆成捆,立在田里,像一排排士兵。接下来要打场脱粒,晾晒入库,还有一大堆活要干。

农村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春种秋收,永不停歇。

李老汉最喜欢的是秋天的夜晚。收获后的田野空旷而宁静,空气中弥漫着秸秆和泥土的清香。晚饭后,村民们会聚在村头的老槐树下,聊天说笑。男人们谈论庄稼的长势和收成,女人们唠家常里短,孩子们追逐嬉戏。

这样的夜晚,李老汉总会拿出他的二胡,拉上几曲。《二泉映月》、《江河水》,哀婉的曲调在夜空中飘荡,诉说着土地的沧桑和人生的悲欢。听众们安静下来,有的人闭上眼睛,随着旋律轻轻摇晃;有的人眼中闪着泪光,想起自己的伤心往事。

音乐声中,村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或许不懂什么高深的音乐理论,但他们能听懂二胡声中的情感,因为那正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有欢笑,有泪水,有希望,有失落,但始终坚韧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