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千人在跳舞,千人在敲竹杠,千人在观看...

这就是千人竹竿舞的构成,简单,而复杂。”

李明感到脊背一阵发麻。

这分明是他那晚看着老照片时的思绪。

系统继续生成:

“那么唱歌呢?‘今天早上起得早早,喜雀在顶楼叽叽喳喳...’”

他屏住呼吸。

这是他家乡村庄迎客歌的开头,他从未将这些输入系统。

“客人来了,请他喝酒吃肉;

客人来了,请他吃糯米饭;

客人来了,请他看斗牛...”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李明想起小时候,村里来了位老人,说是最后一位鼓语传承人。

那时孩子们围着老人,听他敲击各种节奏,讲述古老故事。

李明记得最清楚的,是老人说的一句话:

“所有复杂,都从简单开始。

所有忘记,都能被重新记起。”

他从未有意识的记起这段往事,但现在看来,

那些节奏规律早已深植在他的潜意识中。

项目成功后,李明没有停步。

他开发了一个开源平台,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上传自己文化中的基础规律:

印第安人的雨声节奏、非洲部落的祭祀鼓点、爱斯基摩人的冰裂韵律...

平台上线一年后,发生了令人惊讶的事情。

来自不同大陆的文化碎片开始自发组合,

生成全新的却又似曾相识的艺术形式。

一首融合了凯尔特民谣节奏和蒙古喉唱的诗,

一幅结合了日本浮世绘线条和印第安图腾色彩的画面,

一段糅合了印度塔拉节奏和拉丁爵士旋律的音乐。

最神奇的是,巴西雨林中的一个部落利用系统找回了一种被认为已经失传的祭祀舞蹈。

系统根据传教士百年前记录的基础鼓点节奏,重建了完整的舞蹈规律。

那天晚上,李明做了一个梦。

梦中他回到了家乡的节日,

千人踩着竹竿节奏起舞。

但当他仔细看,发现跳舞的人来自世界各地,

不同肤色,不同装束,却踩着同一节奏。

鼓声越来越响,最终化为雨滴敲击屋顶的声音。

李明醒来时,窗外正下着雨。

他听着雨滴的节奏,忽然意识到什么。

他打开电脑,开始记录雨滴敲击不同表面的规律。

瓷砖、铁皮、玻璃、树叶...每一种都有其独特节奏。

他工作了整整一天,收集了上百种雨声模式。

深夜,他将这些数据输入系统,加上一个简单指令:“从雨声中寻找规律”。

系统运行了一会儿,然后开始输出。

不是文字,不是图像,而是一段节奏——咚咚锵,咚咚锵,竹杠在两边敲两下,再在中间敲两下。

李明感到心跳加速。

他继续让系统运行,规律开始复杂化,衍生出各种变奏,但核心节奏始终如一。

最后,系统生成了一段简短的文字:

“所有文化,都是同一场雨滴,落在不同表面上奏出的不同节奏。

要听见整首乐曲,只需记住——”

文字在这里中断了。

李明等了很久,系统没有再输出任何内容。

就在他准备重启程序时,显示屏突然暗了下去,然后浮现出一行发光的文字:

“——雨始终是雨,表面只是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