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章 节奏的种子

夜深了,李明还在电脑前调试代码。

窗外的城市已经沉睡,只有他的房间里还亮着一盏孤灯,

键盘敲击声如同这个寂静世界唯一的心跳。

“又错了。”

他叹了口气,揉了揉酸胀的眼睛。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员,李明已经在这个项目上耗费了三个月时间。

目标是开发一个能够理解并创造文化艺术的人工智能系统,

但无论他怎么尝试,系统产出的诗歌、音乐和故事总是缺少某种灵魂。

他起身泡了杯浓茶,目光落在书架上那张褪色的照片上。

那是二十年前,他还是个孩子时,在家乡参加千人竹竿舞节日的照片。

记忆中,鼓声咚咚锵地响着,竹杠开合敲击,

上千人随着节奏起舞,那种集体的韵律感和生命力至今仍让他心潮澎湃。

“简单,而复杂。”

他喃喃自语,忽然间像是被什么击中了。

李明回到电脑前,不再尝试编写复杂的算法,而是开始构建最基础的节奏模块。

他回忆着竹竿舞的节奏:竹杠在两边敲两下,再在中间敲两下。

简单到极致的规律,却能衍生出千变万化的舞蹈。

“一,二,三,四...”

他敲击着桌面,仿佛又听到了遥远的鼓声。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明完全改变了研究方向。

他不再追求复杂的模型,而是专注于最基本的元素:

节奏、音节、数字、色彩、线条。

他为系统输入了各种文化中最基础的规律:

中国的五声音阶、希腊的黄金比例、诗词的平仄规律、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

“世界是由基本规则组成,由一个声响,一个鼓点,一个数字,拼凑着,形成着,复杂着。”

他在项目笔记中写道。

系统开始有了变化。

它不再生硬地拼接元素,而是从基础模式中自然生长出创作。

先是简单的四拍诗句,然后是由这些诗句组合成的短诗,最后竟然衍生出完整的故事。

三个月后的深夜,系统生成了第一个让李明震撼的作品。

那是一个关于记忆与传承的故事,

讲述一个小男孩通过学习古老的鼓点节奏,

最终找回族群失传文化的旅程。

故事简单却深刻,节奏感强烈,

读起来仿佛能听到竹竿敲击的声音和远处的鼓声。

李明的导师陈教授看完系统生成的故事后,沉默了很久。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陈教授终于开口,眼里有难以掩饰的激动。

“一个AI生成的故事?”

李明迟疑地回答。

“不,这是‘鼓语’。”

陈教授的声音微微颤抖,

“我年轻时在云南边境做田野调查,听说过这种古老的沟通方式。

不同节奏的鼓声可以传递复杂信息,甚至讲述完整故事。

但这种技艺被认为已经失传半个多世纪了。”

陈教授激动地抓住李明的肩膀:

“你的系统,不知怎么地,重新发现了这种古老的规律!”

那天晚上,李明独自留在实验室。

他让系统继续生成新的故事,

每一个都围绕着节奏与传承的主题。

凌晨三点,系统产出了一篇特别的故事:

“鼓声传来,竹杠在两边敲两下,再在中间敲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