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重逢实验田,旧情藏新伤
2015年,顾乐以优异成绩获得农学博士学位,拒绝了国外研究所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西南山区,加入国家“青蒿素原料规模化种植”项目。她选择的基地,正是庄杰主持的“西南药用植物生态栽培示范区”。
重逢那天,细雨如丝。顾乐穿着沾满泥土的胶靴,抱着一捆新采的青蒿苗走进实验站。庄杰正低头记录数据,镜片后的眼神专注如旧。
他抬头一瞬,怔住了——那个扎着马尾、脸颊微红、总在田埂边偷偷看他做实验的姑娘,如今眉目沉静、眼神坚毅,已是一位成熟的科研工作者。
“庄教授,我是新来的项目研究员,顾乐。”她伸出手,语气专业而克制。
庄杰迟疑片刻,握了握她的手,轻声道:“欢迎……好久不见。”
他们之间,没有久别重逢的热泪,也没有刻意回避的尴尬,只有沉默中流淌的复杂情绪。顾乐把当年的暗恋深埋心底,化作科研的动力;庄杰则依旧沉浸在数据与植株的世界,对人情世故依旧迟钝。他不知道,顾乐选择回来,不只是为了青蒿,更是为了靠近那个曾照亮她少女时代的背影。
4 并肩作战,情愫暗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并肩工作。顾乐擅长田间管理与品种选育,庄杰精于生理机制与生态建模,他们的合作让项目进展神速。试验田的产量提升了30%,青蒿素含量稳定在0.8%以上,成果登上《中国中药杂志》封面。
顾乐发现,庄杰并非冷漠,而是将全部热情倾注在植物与土地上。他会为一株青蒿的异常枯萎彻夜难眠,会为一片试验田的丰收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却从不会对人说一句“辛苦了”或“谢谢你”。
一次暴雨突袭试验田,两人冒雨抢收数据。顾乐滑倒摔进泥坑,庄杰第一次慌了神,冲过去扶她,手忙脚乱地帮她擦脸上的泥水。那一刻,四目相对,时光仿佛倒流。
“你还是老样子,只关心你的青蒿。”顾乐轻声说。
庄杰愣住,半晌才喃喃道:“我……不知道怎么关心人。”
那晚,庄杰破天荒地请顾乐喝了一杯热茶。在昏黄的台灯下,他第一次谈起自己的童年——父母早逝,是乡野间的草木教会他生存与专注。他说:“植物不会骗人,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人……太复杂,我怕弄错。”
顾乐静静听着,眼泪无声滑落。她终于明白,庄杰的“淡泊”不是冷漠,而是伤痕后的自我保护;他的“迟钝”,不是无情,而是从未被教会如何去爱。
5 误会与疏离,爱在风雨中
项目进入关键期,上级要求三个月内完成新品种区域试验。庄杰连续熬夜,身体透支,却拒绝休息。顾乐劝他,他只说:“数据不能等。”
一次会议上,顾乐提出优化种植密度方案,庄杰当众反驳:“理论可行,但不符合本地生态承载。”语气生硬,不留情面。顾乐面色苍白,强忍委屈点头。
会后,她在洗手间痛哭。同事小林安慰她:“庄教授就这样,对谁都冷冰冰,别往心里去。”
可顾乐知道,不是的。他对青蒿温柔,对土地深情,唯独对人——尤其是对她,总是最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