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更新时间:2025-09-19 03:19:08

那天晚上,苏念在陶坊待到很晚。爷爷拄着拐杖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别跟你妈置气,她也是怕你受苦。不过,做手艺就得耐得住寂寞,爷爷相信你。” 苏念看着爷爷苍老的脸,眼眶红了,她用力点头:“爷爷,我不会放弃的。”

第二章 老窑里的挫折

顾屿的纪录片开拍了,镜头里的苏念,专注而认真。她会凌晨三点起床,去山上捡适合烧窑的柴;会为了调出满意的釉色,反复试验几十次;会耐心地教来体验的小朋友捏陶土,脸上带着温柔的笑。

纪录片的片段在网上发布后,有了不少关注度。有人留言说 “原来传统陶艺这么美”,还有人问 “陶坊在哪里,想去体验”。苏念的陶坊渐渐热闹起来,周末的时候,甚至要排队才能体验做陶。妈妈看到这种情况,虽然还是不太赞成,但也没再逼她考公务员。

苏念想趁着这个机会,把爷爷的老窑重新修整一下。老窑已经用了几十年,有些地方漏风,烧出来的成品合格率越来越低。她找了师傅来评估,师傅说修整需要五万块。苏念手里没那么多钱,她把这几年攒的两万块都拿了出来,又跟顾屿借了三万。

修整老窑的那段时间,苏念每天都泡在窑边,看着师傅们砌砖、补缝。顾屿也经常来帮忙,有时会给她带些吃的,有时会陪她一起看夕阳。苏念心里暖暖的,她发现自己对顾屿,好像不止是朋友的感情。

老窑修好后,苏念准备烧第一窑。她精心挑选了二十件作品,有花瓶、茶杯,还有她新设计的带有现代元素的摆件。烧窑需要三天三夜,苏念几乎没合眼,每隔几个小时就去看窑温,生怕出一点差错。

可天不遂人愿。第三天早上,窑温突然降了下来,苏念赶紧添柴,可还是晚了。开窑的时候,她看着满窑开裂、变形的作品,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顾屿走过来,轻轻拍着她的背:“别难过,咱们再试一次。” 苏念摇摇头,声音哽咽:“我把所有的钱都投进去了,还借了你的钱,现在什么都没了。”

那天晚上,苏念把自己关在陶坊里,看着满地的残次品,心里满是绝望。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做陶艺。爷爷拄着拐杖进来,拿起一块残次品,摸了摸上面的纹路:“念念,做陶艺哪有不失败的?爷爷年轻的时候,烧废的窑比你见的都多。重要的是,不能被失败打垮。”

爷爷的话点醒了苏念。她擦干眼泪,把残次品都收拾起来,挑出还能补救的,试着重新上釉、烧制。虽然最后只成了三件小茶杯,但看着这三件 “重生” 的作品,苏念又有了信心。顾屿也帮她联系了一家文创店,对方愿意把她的作品放在店里寄售。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文创店老板说,苏念的作品虽然有特色,但价格太高,不好卖。老板建议她降低成本,用机器批量生产,还说 “现在没人愿意为手工的东西多花钱”。苏念犹豫了 —— 批量生产能赚钱,可那样做出来的东西,就没了手工的温度,也违背了爷爷传承手艺的初衷。

她跟顾屿商量,顾屿说:“你得想清楚,你想做的是赚钱的生意,还是传承手艺。如果是后者,就别怕慢,总会有人懂你的坚持。” 苏念想了一夜,第二天告诉文创店老板:“我不批量生产,我的作品,每一件都是手工做的,虽然贵,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