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巷里的陶艺梦
青瓦巷的尽头,藏着一间不起眼的陶艺坊,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写着 “守艺陶坊”。二十三岁的苏念,每天都会在这里待上八个小时,双手沾满陶土,围着轮盘转个不停。
苏念是陶坊的第三代传人,爷爷苏老根做了一辈子陶艺,手指关节粗大,却能捏出最细腻的瓷瓶。可到了苏念这代,年轻人都爱追逐新潮,没人愿意学这又累又不赚钱的手艺。爷爷去年冬天摔了一跤后,就很少再碰陶土,只是坐在坊里的老藤椅上,看着苏念忙碌,眼神里既有期待,又有担忧。
“念念,隔壁李家的女儿考上公务员了,你要不要也试试?” 妈妈又来劝她,手里还拿着一张公务员考试报名表。苏念正专注地给一只陶罐修坯,听到这话,手下的力道顿了顿,陶罐边缘多了道细纹。她叹了口气,放下工具:“妈,我不喜欢坐办公室,我就想做陶艺。”
“做陶艺能当饭吃吗?” 妈妈把报名表拍在桌上,声音拔高,“你爷爷做了一辈子,咱们家还不是住这老房子?你要是听我的,考个稳定工作,以后找个好对象,不比在这玩泥巴强?”
苏念没再反驳,只是捡起桌上的陶土,重新揉成团。她知道妈妈是为她好,可她忘不了第一次跟着爷爷做陶艺的场景 —— 七岁那年,她把小手放进爷爷的大手里,一起捏出一只歪歪扭扭的小茶杯,爷爷笑着说:“念念有天赋,以后这陶坊就交给你了。” 从那时起,陶艺就成了她心里戒不掉的牵挂。
这天下午,陶坊来了位特殊的客人。男人穿着浅灰色休闲装,戴着黑框眼镜,手里拿着相机,站在展示架前看了很久。苏念以为他只是游客,没太在意,直到对方指着一只青釉花瓶问:“这是古法柴烧的?”
苏念抬起头,有些惊讶 —— 现在很少有人能分清柴烧和电烧的区别。她点点头:“对,用的是爷爷传下来的老窑,烧了三天三夜。” 男人眼睛亮了亮,自我介绍说:“我叫顾屿,是做传统文化推广的,想找些有特色的传统手艺,拍成纪录片。”
顾屿的到来,像一缕光照进了苏念的生活。他每周都会来陶坊,有时帮苏念搬陶土,有时就坐在一旁,拍她做陶艺的样子。苏念也愿意跟他聊陶艺,聊爷爷的故事,聊自己对传承手艺的想法。顾屿听着,总会认真地记在本子上,偶尔还会提些建议:“或许可以在传统纹样里加些现代元素,让年轻人更喜欢。”
苏念试着按他的建议做了只杯子,杯身上用传统的缠枝纹,却在纹路里藏了小小的星星图案。没想到,这只杯子被来陶坊的游客买走了,还有人特意问有没有同款。苏念心里一阵欢喜,她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坚持,好像真的能有收获。
可麻烦很快就来了。妈妈知道顾屿的存在后,非要让苏念带他回家吃饭。饭桌上,妈妈不停打听顾屿的工作、收入,还旁敲侧击地问他 “有没有打算让念念换个工作”。顾屿没直接回答,只是拿出手机,给妈妈看他拍的苏念做陶艺的视频:“阿姨,您看念念做陶艺的时候,眼睛里有光,这是她真正喜欢的事。” 妈妈皱着眉,没再说话,饭没吃完就下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