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之下,蘇挽舟倍感孤立无援。祖父年事已高,经不起折腾;邻里虽有关切,却难以提供实质性帮助。她独自面对庞大的老宅和无形的压力,深夜时常难以入眠,听着屋外寒风呼啸,感觉自己和“听松居”一样,在时代的浪潮中摇摇欲坠。
梁守拙察觉到了她的情绪低落和处境恶化。他没有多问,却用实际行动提供了无声却坚实的支持。
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网络,开始从外地联系可靠的替代供应商,虽然成本略有增加,但确保了优质传统材料的供应。他主动承担了更多体力消耗大且需要精准技术的现场勘察工作,减轻蘇挽舟的负担。在一次蘇挽舟因流言蜚语而情绪低落时,他平静地说:“修房子和做人一样,榫卯要对准,根基要稳,不必在意风雨声。”话语朴实,却带着一种沉稳的力量。
最大的转机,源于他对老宅给排水系统的一次例行勘察。在检查后院一处潮湿的墙角时,他凭借经验,发现地下的老旧陶制排水管可能发生了严重的堵塞和破裂,导致地基长期受潮,这正是部分木柱糟朽和墙体酥碱的根源所在。
“必须挖开查看,更换管道,并对地基进行防潮处理。否则,就算上面修得再好,也是治标不治本。”梁守拙语气凝重。
但这意味着不小的额外工程量和预算。
蘇挽舟面露难色。
梁守拙沉吟片刻,道:“基金会那边的评估报告,我会重点强调这一结构性隐患及其修复的紧迫性,争取追加专项资金。另外…”他顿了顿,“开挖和管道铺设的技术含量不高,我可以指导,或许可以请几位信得过的街坊帮忙,按工付酬,既能节省成本,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参与到老宅的保护中来。”
这个提议,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更是一种将社区力量引入保护工作的巧妙策略。蘇挽舟眼睛一亮,立刻赞同。
于是,在梁守拙的指导下,一场小规模的“家园守护行动”在“听松居”后院展开。几位受过蘇家恩惠或对老宅有感情的街坊前来帮忙。梁守拙画了简单的示意图,讲解要点,亲自示范。蘇挽舟则负责后勤和协调。
过程中,梁守拙不再是那个沉默寡言的专家,而是变得耐心、细致,甚至偶尔会开个生硬的玩笑缓和气氛。人们看到这位外来专家不仅技术高超,而且真心实意地为老宅着想,对他的信任和好感大增。之前的流言,在实实在在的劳动面前,不攻自破。
寒冷的工地上,镐头敲击冻土的声音、铁锹铲土的声音、以及众人偶尔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竟驱散了冬日的萧瑟,显出一种难得的生机与暖意。
蘇挽舟看着梁守拙沾满泥渍的裤脚和专注指挥侧脸,看着他与镇上老人用生硬的方言比划交流,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这个男人,用他最擅长的方式,沉默却有力地,为她扛起了一部分沉重的天空。
傍晚,工程暂歇,众人散去。院子里恢复了宁静,只剩下挖开的沟壑和堆放的新材料。
梁守拙在洗手,蘇挽舟递过一块干净的毛巾。
“今天…谢谢你了。”她轻声道,眼神真挚。
“分内事。”梁守拙接过毛巾,擦着手,目光扫过修复中的老宅,“老房子就像老人,筋骨出了问题,光贴膏药不行,得通经活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