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顿了顿,他看向她,语气比平日温和些许:“你也一样。别一个人硬扛。”

夕阳的余晖洒在院中,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寒风依旧,但挖开的泥土气息和新木料的清香,却预示着深藏地下的顽疾终将被清除,新的生机正在被植入。

榫卯之间的缝隙,或许无法完全弥合如初,但精准的修复与加固,却能使其更加稳固,足以抵御未来的风雨。

(第二章 完)

第三章 础润

金经理与“栖岸文旅”的阴影,如同冬至时节盘踞不散的阴云,持续向“听松居”施加着压力。流言蜚语虽因梁守拙与苏挽舟的务实应对及街坊的参与而略有平息,但资源渠道的隐形封锁与潜在威胁依然存在,让修复工作如履薄冰。然而,外部环境的寒意,却愈发反衬出工坊院内那种因共同专注而产生的抵抗性的温暖。梁守拙与苏挽舟的关系,在日复一日的并肩劳作中,悄然发生着深刻而微妙的变化。

“听松居”的后院排水管道改造工程,在几位热心街坊的帮衬和梁守拙的现场指导下,已顺利完成。开挖、清淤、更换为更耐腐蚀的陶土加筋管、回填夯实、并对局部受潮地基进行了简单的生石灰吸湿加固处理。虽然工程不大,却有效解决了困扰老宅多年的根基湿腐隐患,也让苏挽舟真切感受到了社区支持的可贵与梁守拙化繁为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大的挑战在于主体建筑的修复方案制定。勘察阶段已结束,梁守拙需要出具一份详尽的《“听松居”古建筑修复勘察报告及方案建议》,这是申请基金会后续专项资金的核心依据,也是应对“栖岸文旅”质疑的技术武器。

这项工作极其繁重。梁守拙将自己关在临时借用的一间僻静厢房里,夜以继日地伏案工作。桌上铺满了测绘图纸、照片、检测数据和分析笔记。他需要系统梳理老宅的残损现状,评估每一处构件的保存价值与可修复性,并制定出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修复措施。

苏挽舟则成为了他最得力的“后勤部长”与“资料助理”。她为他准备好热茶饭,整理凌乱的资料,翻阅祖辈留下的零散记录,试图找到一些历史沿革的佐证。更多时候,她安静地坐在一旁,看他在灯下蹙眉沉思,或运笔如飞,勾勒出复杂的榫卯节点加固示意图、灰浆成分分析表和施工工艺流程图。

有时,梁守拙会就某个专业问题征询她的意见。

“前厅明间的抬梁式五架梁,西南角柱础有明显风化下沉,导致梁头承压面积减小。常规做法是打牮拨正后,用墩接法或碳纤维布加固处理。你觉得哪种更契合‘听松居’的现状和理念?”他指着图纸上一处细节,语气认真。

苏挽舟虽非专业出身,但长期耳濡目染,加之聪慧好学,已能理解大部分术语。她思索片刻,谨慎答道:“墩接法更传统,但施工难度大,对原木损伤也大。碳纤维布…听起来太‘新’了,会不会破坏老宅的‘古意’?”

“嗯,有道理。”梁守拙点头,“或许可以考虑一种折中方案:局部剔补糟朽部分,嵌入硬木塞,再用传统铁活(如扁铁、扒锔) 进行隐蔽加固,最大限度保留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