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傍晚时分,天气愈发寒冷。梁守拙结束了一天的勘察,收拾工具准备回租住的临时小屋。苏挽舟从屋里端出两碗热气腾腾的桂花酒酿圆子。

“天冷,喝点热的再走吧。”她轻声道,“自己做的,比不上外面的,但能暖身子。”

梁守拙愣了一下,看着碗中氤氲的热气和漂浮的桂花,点了点头:“谢谢。”

两人就站在冰冷的院子里,靠着廊柱,默默吃着甜暖的圆子。寒风吹过,屋檐下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叮咚声。

“基金会那边的评估报告,什么时候能出来?”苏挽舟问,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

“数据整理完就写。”梁守拙回答,“‘听松居’的情况比较典型,我会重点说明其保存价值和修复可行性,争取更多支持。”

“…谢谢。”苏挽舟低声说,她知道他的报告分量很重。

“分内事。”梁守拙顿了顿,补充道,“房子,是值得救的。”

吃完圆子,梁守拙告辞。苏挽舟送他到门口。

暮色四合,老街上的灯笼次第亮起,昏黄的光晕在青石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梁守拙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拐角。

苏挽舟站在冰冷的门廊下,望着他离去的方向,又回头看了看身后这座庞大、破旧、却充满记忆的老宅,轻轻呵出一口白气。

冬至未至,寒夜漫长。

修缮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注定坎坷。

但在这个干冷的黄昏,一碗甜酒酿的温度,和一句“值得救”的认可,似乎驱散了些许笼罩在“听松居”上空的寒意。

(第一章 完)

第二章 榫隙

金经理的到访,如同冬日里一阵裹挟着商业算计的冷风,短暂地侵扰了“听松居”院内专注而宁静的修复氛围。人虽离去,那套“改造升值”的理论却像一丝难以驱散的寒意,徘徊在空气中,提醒着苏挽舟和梁守拙他们所守护的事物的脆弱性与外界虎视眈眈的现实。

然而,勘察工作并未因此停滞。梁守拙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效率,测量、绘图、记录、取样分析…动作精准而迅捷。苏挽舟则全力配合,准备工具、查阅祖辈留下的模糊不清的修缮记录、协助整理数据。两人之间的配合,在应对共同“外敌”的背景下,愈发默契。

梁守拙的勘察深入而系统。他不仅关注肉眼可见的破损,更注重探究病因。他用内窥镜探查柱础下方的潮湿度和虫蛀情况;刮取漆皮和灰浆样本以备分析成分;仔细研究榫卯节点的松动程度,判断是木材收缩自然导致还是结构受力异常所致。

“东厢房的抬梁式构架,四椽栿与金柱交接的燕尾榫有轻微拔榫迹象,可能与早年地基不均匀沉降有关。”梁守拙指着梁架上一处不易察觉的缝隙,对苏挽舟解释道,“需要监测一段时间,看是否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再决定是加固还是落架校正。”

他的话语专业而冷静,却让苏挽舟对老宅的状况有了更科学、也更严峻的认识。修复远非简单的修补,而是如同一位老中医,需望闻问切,辨证施治。

工作间歇,两人也会有些简短的交流,话题逐渐超越老宅本身。梁守拙会问及古镇的历史变迁、其他老宅的命运;苏挽舟则好奇他经手过的其他案例,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同样在时间中挣扎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