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他抬起头,蓝色的眼睛里带着纯粹的疑惑:“林先生,我很好奇。炖煮这么久,只是为了得到这样一碗……味道清淡的汤?它的营养价值如何量化?这些中药材的成分,其功效是否有严格的科学实验数据支持?”

典型的德国式提问。他不在乎好不好喝,在乎的是原理、数据和安全性。

我笑了,尝试用他的逻辑解释:“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低温长时间萃取’的过程。通过数小时的慢火炖煮,将鸡肉、药材中的水溶性营养物质、氨基酸、风味物质萃取到水中。它不追求强烈的味觉刺激,追求的是内在的滋养和调和。在中医理论里,这叫‘食疗’。”

“食疗……”奥利弗重复了一下这个词,点了点头,“通过食物进行身体调节,这个概念我可以理解。但它的效果需要案例和数据的支撑。至于味道……”他顿了顿,坦诚道,“我认为它过于平淡了。或许更适合病人。”

他对这碗极致追求本味、以至于显得“清淡”的汤,给出了“温和但平淡”的评价。这让他对接下来即将登场的、同样以“鲜”和“原味”为最高准则的主菜,产生了更深的疑虑。他的德国式味蕾和食品安全准则,已经悄然拉响了警报。他开始担心,所谓的“粤菜精华”,会不会都是一些这样“缺乏味道”和“安全性存疑”的东西。

他喝了几口汤,出于礼貌,但显然没有太多享受的感觉。

“那么,”他放下勺子,表情变得更加严肃,仿佛要进入正题,“接下来,就是今晚的主菜了?我希望它们能更……‘明确’一些。”他用了“defined”这个词,暗示他需要更清晰、更扎实的风味和更可靠的食品安全保证。

我看着他严阵以待的样子,心里既觉得好笑又感到压力山大。

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

喝过汤,桌上的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但奥利弗的坐姿依然笔挺,眼神里的警惕并未减少多少。他就像一台进入待机状态的精密仪器,随时准备应对任何突发状况。

我深吸一口气,知道重头戏要来了。能否攻克这位德国朋友的味蕾和心防,就在此一举。

“粤菜里,有一道菜最能体现对食材本味和火候极致的追求,”我缓缓开口,像是在宣布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白切鸡。”

奥利弗听到“鸡”,注意力立刻高度集中。“鸡?是如何烹饪的?烤?炸?”他倾向于能确保食物完全熟透的烹饪方式。

“是‘浸熟’的。”我给出了一个他意想不到的答案。

“浸熟?”他重复了一遍,眉头立刻锁紧,显然这个词汇超出了他的安全数据库,“是什么意思?在水里煮?温度是多少?煮了多久?”

他的问题像连珠炮一样飞来,全是关于时间和温度的量化指标。

还没等我详细解释,服务员就端着一个巨大的白瓷盘走了过来。

主角,登场了!

半只鸡被斩件后,巧妙地重新拼成原形,卧于盘中央。鸡皮呈现出一种均匀诱人的淡金黄色,光滑紧致,仿佛刷上了一层薄薄的蜜糖,在灯光下闪烁着琥珀般的光泽。最引人注目的是皮与肉之间,凝结着一层晶莹剔透、如同果冻般的胶质,那是鸡皮和鸡肉在精准火候下析出的胶原蛋白,是精华所在。 鸡肉本身色泽粉白,纹理清晰。但是,当奥利弗的目光锐利地扫向鸡骨关节的连接处时,他的呼吸陡然一窒! 在那里,尤其是在腿骨和翅骨的断口附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丝极其淡雅、若隐若现的粉红色,甚至偶尔能见到一点类似血丝的痕迹!整个鸡的形态,给人一种饱满多汁、吹弹可破的极致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