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轩,就是那个先让北欧工程师折腰,又让法国艺术家在红油里狂欢的美食向导。
经历了两场风味迥异但都大获成功的“外交战役”后,我感觉自己都快成美食界的联合国特派员了。
今天,新的挑战者上门。来电的是我一位在德企工作的老同学,语气里带着一种混合了拜托和看热闹的复杂情绪:“轩哥!救命!这回是个德国佬!总部派来的技术审核专家,奥利弗·施密特!标准德国人,一板一眼,严谨得让人发指!他听说广州美食多,想体验,但我怕咱这儿的‘美食’把他给‘体验’进医院啊!你出马,我放心,务必让他活着回去!”
我听得直乐。德国人?严谨?好极了,这简直是给追求“随意”和“火候”的粤菜量身定做的对手啊!
“放心,保证让他体验到粤菜的博大精深,并且全程符合……呃,国际安全标准?”我笑着应承下来,脑子里已经开始构思如何用德国人的逻辑来解读粤菜的“鲜”。
“就交给你了!他下午五点下班,公司在珠江新城。人我给你对接好了,剩下的……自求多福!”老同学坏笑着挂了电话。
下午五点,珠江新城某栋 gleaming 的写字楼下。我一眼就认出了奥利弗·施密特先生。
原因无他,那气质太突出了。剪裁合身但毫无时尚感的西装,一丝不苟的头发,擦得锃亮的皮鞋。他站得笔直,像一颗等待检阅的松树,手里拿着一个看起来就很结实的公文包。脸上带着德国人特有的那种平静而略显严肃的表情。
“施密特先生?”我上前打招呼。
“林先生?你好。”他伸出手,握手有力而短暂,精准得像一台机器,“感谢你抽出时间。我的同事说,你是广州美食的专家。”他的英语带着清晰的德国口音,用词准确。
“叫我Lin就好。很高兴能带你体验地道的广州味道。”我笑着回应,“听说你对美食很有兴趣?”
“是的。”他点点头,语气认真得像在做报告,“我认为饮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个人非常注重食物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尤其是肉类的烹饪,必须彻底(thoroughly),达到安全温度,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他特意强调了“彻底”和“安全温度”,蓝灰色的眼睛里闪烁着不容置疑的理性光芒。
我面上保持着微笑,心里已经开始擂鼓。兄弟,你这是在给粤菜,尤其是白切鸡、清蒸鱼这类菜下战书啊!
但我不能慌。“当然,安全是第一位的。”我先表示绝对赞同,然后话锋一转,“在广州,我们对美食的追求,其实也建立在极高的食品安全标准之上。尤其是对食材新鲜度的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因为只有最新鲜的食材,才敢用最简单的方式烹饪,呈现其最原本的鲜味(Xian Wei)。”
“鲜味?”奥利弗捕捉到了这个关键词,露出了工程师遇到新参数时的表情,“那是什么?一种具体的味道吗?如何量化?”
“这是一种……很难量化的味道,但确实存在。”我尝试解释,“类似于……Umami,但更丰富。它是食物本身最精华的滋味。今天我想带你去体验的,就是粤菜中如何通过极致的火候控制——这其实也是一种精确——来最大化这种‘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