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对话中,纪和迎展现出恰到好处的专业与困惑。
她不是完全不懂法律,而是有选择性地在特定点上寻求清楚。
这让苏易感到自己确实提供了价值,而非被无故打扰。
“非常感谢,”谈话结束时,纪和迎递上自己的名片,“我是纪和迎,建筑设计师。您刚才的解释非常清晰。”
苏易接过名片,也回赠自己的:“苏易。很高兴能帮上忙。”他的目光在名片上停留片刻。
“咖啡我请,”纪和迎微笑着说,“算是付咨询费了。”
苏易轻轻摇头:“不必,举手之劳。”但他还是接受了这个友好的表示。
第一次接触恰到好处:时间不长不短,理由充分合理,留下了继续联系的可能性,又没有显得过于急切。
回家的地铁上,纪和迎复盘整个过程。
苏易给人的感觉冷静理性,与她是同类人。
他婚姻不幸福吗?
还是已经习惯了名存实亡的关系?
这些问题需要时间解答。
当晚,金盛又有“应酬”。
纪和迎没有多问,只是在他出门后,打开了笔记本电脑。
她创建了一个加密文件夹,开始系统性地整理证据:酒店预订截图、信用卡账单异常消费、金盛与林薇的公司合影...
同时,她也在另一窗口中搜索苏易的信息。
通过律所官网,她找到他主持的讲座视频。
纪和迎注意到苏易说话时的小动作:思考时会无意识地转笔,听到有趣的观点时会微微挑眉,反驳前会先轻轻点头表示理解。
这些细节或许将来有用。
第二次“偶遇”在一周后的周三。
纪和迎这次坐在离苏易更近的位置。
当他进门时,她正对着笔记本电脑皱眉,面前摊着复杂的建筑图纸。
“苏律师,”她似乎偶然抬头注意到他,“真巧。”
苏易点头致意:“纪设计师。还在处理那个合同问题?”
“实际上是个新项目,”她示意桌上的图纸,“商业综合体设计,总是有各种法律问题要考虑。”
这次对话更加自然。
他们讨论了建筑规范、消防安全标准等专业话题。纪和迎敏锐地感觉到,苏易享受这种智力层面的交流。
他婚姻中缺少的可能是这种精神上的共鸣,而非简单的陪伴。
第三次会面时,纪和迎稍稍改变了策略。
她提前到达,已经点好了两杯黑咖啡。当苏易进门时,她举起其中一杯:“我想这次该我提前准备了。”
苏易略显惊讶,但还是接受了咖啡:“您怎么知道我今天会来?”
“观察模式,”纪和迎微笑,“您似乎有周三下午在这里工作的习惯。我也是习惯性动物,喜欢在有灵感的地方工作。”
这句话半真半假,但足够合理。
这次谈话不再局限于专业话题。
纪和迎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作为创意行业,我们常常需要寻找灵感来源。法律行业应该更规律些吧?”
苏易轻轻转动婚戒——纪和迎注意到这个小动作。“规律性强的行业也有它的挑战。有时太过规律反而让人感到...”
他没有说完,但纪和迎已经得到想要的信息。
“我理解,”她点头,“建筑设计也是,外表光鲜,内在压力只有自己知道。就像婚姻,外人只看表面,不知内在如何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