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二章:灶台乾坤转

(一)

孙三尺的魂魄,或许已随着那最后一缕炊烟,融入了寿州城苍茫的暮色。但他那双曾揉捏过无数面团、最终在烽火中创造出不凡之物的手,却仿佛仍在无形中指引着。赵匡胤站在废墟前,鼻尖似乎还萦绕着那奇特的、混合了猪油、面粉焦香与蜂蜜甘甜的气息。这气息穿透了血腥与硝烟的厚重帷幕,在他紧绷如弦的精神上,轻轻拨动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音符。

那不是饱腹之感,至少不全是。久经沙场,赵匡胤并非未曾挨过饿,也尝过更快充饥的干粮。但这块饼……它的滋味复杂得多。酥脆千层的口感下,是油润的温暖;甜意在舌尖化开,旋即又被面食最本真的麦香承接;那一点点因匆忙而烙出的焦糊,非但不显败笔,反而增添了一种粗粝的真实感,仿佛将这味觉的慰藉牢牢钉在了现实的土壤里。它让他在一瞬间恍惚,仿佛不是置身于刚刚经历惨烈搏杀的破城废墟,而是回到了某个遥远而安稳的时空片段——或许是年少时在洛阳街头闻到的市井香气,或许是母亲在冬日灶头为他烙的那张掺了糖霜的饼。

“参军。”赵匡胤的声音因连日嘶吼命令而沙哑,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静,“详查此人。姓名,籍贯,家中尚有何人。厚葬之,抚恤其亲。若寻得他所制此饼的技法,详录之。”

命令简洁,却让周围的将领有些愕然。大战初定,百废待兴,千头万绪等待处理,主帅却对一名已然殉难的炊卒和其偶然所做之食如此上心?但无人敢质疑。赵匡胤的目光扫过那片灶房残骸,补充道:“此饼于破城之夜,于吾有……提振之功。暂称其‘救驾’吧。”

“救驾”二字出口,周遭空气似乎都为之一肃。这个词,太重了。它本该与护驾突围、舍身挡箭的壮举相连,如今却落在了一块看似寻常的饼上。然而,正是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所有人瞬间明白了主帅的态度。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口腹之欲,这是一桩即将被写入军报、上达天听的事功。一块饼,因在关键时刻进入了关键人物的口中,其命运已然不同。

(二)

寿州城的接管在血腥之后有条不紊地展开。肃清残敌,安抚百姓,清点仓廪,救治伤员。赵匡胤军务繁忙,几乎脚不沾地。但在短暂的休憩间隙,或在听取汇报时略微分神的刹那,那饼的滋味总会不经意地冒出来。

它成了一种象征,一个锚点。象征着在最混乱、最绝望的境地中,依然存在着创造温暖与生机的可能。那块饼诞生于绝对的匮乏——孙三尺搜罗出的那点材料,几乎是当时寿州城内极限节俭的缩影,却通过老人毕生的炊事经验与临危不乱的匠心,转化为了足以慰藉一位枭雄身心的食物。这其间的转化之力,让赵匡胤暗自心惊。

他想起攻城最艰难时,士兵们的疲态与怨怼;想起破城后,部分军士杀红了眼,险些失控劫掠。若能及时有一口像那样既扎实又能抚慰人心的食物……或许很多事情的走向会有所不同。武力可以征服城池,但要收服人心,稳固统治,似乎还需要另一种更细腻、更温暖的力量。食物,或许就是这种力量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