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而村里的老人们,也开始主动和我分享他们的剪纸经验和故事。陈阿婆就常给我讲她年轻时,村里家家户户都剪纸,过年过节时,窗上、门上贴满了精美的剪纸,热闹非凡。可惜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手艺慢慢被人们遗忘。说到动情处,阿婆总是忍不住叹息,眼中满是遗憾。我暗暗发誓,一定要让望云村的剪纸再次绽放光彩。

在和村民们的相处中,我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剪纸技艺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村里的展览上大受欢迎,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购买。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但如今,我却不得不离开。接到了一个重要的邀请,去参加一个全国性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主办方希望我能在活动中展示望云村的剪纸艺术,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技艺。我知道这是一个让望云村剪纸走向更大舞台的好机会,可想到要暂时离开这里,离开这些可爱的村民和孩子们,心中满是不舍。

雨滴依旧敲打着车顶,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在为我送行。我小心翼翼地将银簪、野菊花干和 “剪刀太阳图” 收好,又拿出父亲的手册,轻轻抚摸着那些未完成的草稿。父亲曾说过,剪纸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如今,我在望云村找到了新的灵感和方向,也明白了传承的意义。

发动车子,缓缓驶离望云村。后视镜里,村庄的轮廓越来越小,最终消失在雨幕中。但我知道,我与望云村的故事不会就此结束。那支银簪、半包野菊花干和 “剪刀太阳图”,还有父亲的手册,都将成为我前行的动力。我要带着望云村的剪纸艺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看到这门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也将新的理念和技术带回望云村,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此刻,这些承载着回忆与希望的物件,将陪伴我踏上新的征程,去书写属于剪纸艺术的新篇章。

车窗外的雨丝织成淡灰色的帘,巷口的老槐树被风吹得摇晃,枝叶上的水珠砸在车身上,溅出细小的水花。工具箱放在副驾座上,昨晚特意垫了层防水布,可银簪还是和那把 1952 年的老剪刀贴在一起,金属相触的地方,竟蹭出淡淡的银光,像雨水洗亮了岁月的痕迹。

我翻出父亲的服务手册,泛黄的纸页间飘散着陈年油墨与樟木箱底的气息。9 月 15 日那页的空白处,铅笔勾勒的望云村山路早已模糊,却在昨天回城路上突然变得清晰起来。

那天清晨,我背着工具箱走过露水未散的石板路,陈阿婆的竹门虚掩着,门环上挂着的铜铃随着山风叮咚作响。推开吱呀的木门,堂屋里八仙桌上摆着那把老剪刀,乌木手柄包浆温润,刀刃却布满了锈迹,像一位垂暮的老者。

"小张师傅,你看看还能救不?" 陈阿婆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抚过剪刀,"这是我嫁过来那年,你陈阿公特意去镇上打的,裁过百家布,剪过红盖头,如今连块手帕都剪不利索了。"

我接过剪刀,指尖触到手柄上凹凸的刻痕,仿佛能感受到半个世纪的时光在掌心流淌。仔细端详,刀刃不仅锈迹斑斑,还存在多处崩口,显然是经年累月使用却从未好好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