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阿婆,这剪刀得好好打磨,不过我得先把它拆开来。" 我打开工具箱,取出专用的螺丝刀。陈阿婆搬来竹椅,坐在我对面,絮絮叨叨说起往事。

"你陈阿公走得早,这些年多亏了这把剪刀。给娃做虎头鞋,剪窗花,就连你小时候穿的百家衣,也是用这把剪刀裁的布。" 说到这里,陈阿婆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花。

我小心翼翼地拆开剪刀,每一个零件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生锈的螺丝费了好大劲才拧开,拆开后发现刀轴处已经磨损严重。我先用钢丝刷仔细清理锈迹,再用砂纸一点点打磨刀刃。

"阿婆,您看现在这刀刃是不是亮多了?" 我举起剪刀,晨光透过窗户,在刀刃上折射出微弱的光芒。陈阿婆凑过来看,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亮堂多了!就像当年刚打的时候一样!" 她感慨道。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步骤 —— 磨刀。我取出父亲传给我的青石磨刀石,在上面滴了几滴菜油。记忆中,父亲每次磨刀前都会说:"磨刀如磨心,心稳刀才利。"

我将剪刀轻轻放在磨刀石上,手腕有节奏地摆动,耳边传来沙沙的磨刀声。陈阿婆坐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偶尔递来一杯凉茶。时间在这一刻仿佛静止,只有磨刀声和山风掠过竹林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

不知过了多久,刀刃终于恢复了往日的锋利。我拿起一块红绸,轻轻一剪,绸布应声而断,切口平整如裁。

"成了!" 我将修好的剪刀递给陈阿婆。她颤抖着双手接过,眼里闪烁着泪光,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岁月。

"好,好!" 她反复摩挲着剪刀,"和当年一模一样!小张师傅,多亏了你!"

回程的山路上,我一直在想,这把老剪刀承载的不仅是岁月,更是一种传承。父亲那代手艺人,靠着一身技艺走街串巷,如今时代变了,老手艺却面临失传的困境。就像这把老剪刀,如果不注入新的活力,终将被岁月尘封。

回到家,我翻开父亲的服务手册,在 9 月 15 日那页的空白处,除了画着望云村的山路,还多了行小字:"老剪刀要配新法子,才不算辜负"。这是昨天回城路上突然想起的 —— 陈阿婆握着修好的剪刀时,眼里的光让我明白,传承不是守着旧物件不动,是让老手艺长出新的模样。

或许,我可以开一个短视频账号,记录修剪刀的过程,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手艺;也可以在村里办个培训班,教年轻人如何使用和保养传统工具;甚至可以和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兼具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剪刀。

想到这里,我不禁望向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工具箱上,那把修好的老剪刀静静地躺在里面,等待着下一次绽放光芒的机会。传承与创新,就像剪刀的两片刀刃,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剪出崭新的未来。

六点零二分,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小周发来的视频,镜头里他举着块木板,上面钉着十几根不同粗细的铜丝:"沈砚哥!我照着望云村老剪刀的弹簧,改了个 ' 自适应支架 ',你看能不能用在新剪子上?" 雨丝打在木板上,铜丝反射着微光,像父亲当年给工具镀银时的光泽。

我突然想起 9 月 14 日在陈阿婆灶台前的场景。当时拆开老剪刀,发现弹簧锈得厉害,阿婆说 "村里只有山枣木和铜丝,你太爷爷当年就是用这个修的"。现在小周的铜丝支架,竟和太爷爷的法子隐隐呼应,只是多了现代工具的精准 —— 这或许就是突破的开始。